时隔20个月两融余额再破万亿 机构看好A股明年表现

作者: 黄思瑜

进入12月份,A股迎来一轮上涨行情。券商股大涨、两融余额破万亿元等均表明了近期股市的强势。

12月18日,沪深两市时隔20个月再度迎来两融余额破万亿大关。从行业来看,12月份以来,电子、计算机、非银金融、通信、生物医药等行业融资净买入额较多。

对于两融数据能否持续放量,上海纯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员曾海认为,这主要依赖于市场是否能持续上涨,短期来看,市场处于业绩真空期,外部环境改善,政策利好市场,股市上行动能大于下行动能,春季躁动提前,但由于市场连续大涨,获利盘丰厚,也不排除阶段性回调的可能性。

两融余额破万亿

自12月13日开始,沪指大幅拉升,连续3个交易日大涨之后,于12月17日突破3000点整数关口,最近两个交易日虽有震荡回调,但是仍旧站稳在3000点上方。

作为行情风向标的券商股在近期全面爆发,特别是龙头券商股,出现了连续上攻。以券商指数来看,12月13日~12月18日连续上涨,累计上涨9.24%,12月19日小幅回调0.54%。

从券商个股来看,近5个交易日,券商股集体上涨,累计涨幅在10%以上的股票共有19只,其中,南京证券累计上涨49.28%,中信建投和浙商证券涨幅均在20%以上。

反映券商股上涨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券商ETF的融资余额,代表了市场参与者愿意借钱买券商股。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称,沪指在2018年1月底创出一个高峰3587.03点,当时的券商ETF融资余额1166万元,而目前已经达到9.5亿元左右。

“券商股连续上涨,一方面有券商股连续两个季度表现较差,股价、估值处于底部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市场情绪好转,预期改善的原因。”曾海向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称。

整个A股市场的两融余额在近期也创出了新高,并突破1万亿元。沪深两融余额在12月13~17日连续三个交易日攀升之后,至18日达到1.01万亿元。两融余额上一次破万亿元还是在2018年4月16日,也就是说,这中间时隔20个月。

“两融数据反映市场成交的活跃程度,历史数据表明,市场上涨、成交量放大,交投活跃,两融数据就会上升,反之,如果市场滞涨、下跌,该数据则会下降。近期两融余额变化情况主要还是受近期市场由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达成,风险偏好提升,放量普涨有关。”曾海分析称。

从行业来看,在两融余额连续增加的态势下,12月以来,申万28个行业中有22个行业的融资净买入额呈增加态势,其中,电子、计算机、非银金融、通信、生物医药等行业位居前列,净买入额分别为107.76亿元、68.72亿元、59.55亿元、27.05亿元、19.82亿元。

曾海表示,资金正涌入高贝塔行业,不过,“对于像两融这类杠杆资金来说,基本面不是核心因素,一旦市场走弱,它们就会撤出”。

从个股来看,12月以来,融资净买入前十的个股中,万科A和同方股份(600100,股吧)的融资净买入较大,均超过10亿元,中兴通讯、京东方A、南京证券、水晶光电(002273,股吧)4只股票的融资净买入额则均在5亿元以上,这些股票12月份以来涨幅均超过10%,其中南京证券上涨逾48%。

后市猜想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市场已经44次突破3000点,但是又多次回落跌破3000点,这一次回到3000点是否能够站稳?

曾海认为,在当前市场热情高涨时,探讨指数点位或者方向意义不大,多空都存有理由,从技术面来看,短期市场放量上涨,突破关键点位,后续预计仍有空间;但从交易面看,上涨意味着获利盘增加,未来存在下行压力。

“建议从影响市场的中长期因素出发,研判市场大趋势。”曾海认为,未来市场中枢将缓慢上移,基于以下六方面的因素:宏观经济释放企稳信号,政策面利好;流动性宽松格局不变;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加快,有利于提升活跃度;外部环境改善;增量资金持续流入;整体估值便宜,具备全球比较优势。

曾海总结称,中长期市场的利好因素较多,有利于提升整体风险偏好和估值水平,“市场分歧较大的方面是企业盈利拐点何时出现,我们认为,随着宏观经济的企稳,盈利企稳是大概率事件,如果盈利拐点出现,市场将出现盈利、估值双升的‘戴维斯双击’格局。在此之前,推动市场的主要是估值因素,短期或有波动,但中枢上移是大概率事件。”

对于目前的市场环境之下应采取怎样的投资策略,曾海表示,在A股机构化的长期趋势下,不管市场环境如何,坚持基本面研究,结合估值因素的投资策略才是最优选择,长期来看,在优质资产低估时买入并持有,最终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杨德龙也称,市场投资机会依然比较多,但是分化仍然是重要的特征。业绩优良的绩优股将会继续创新高,包括一线蓝筹股和二线蓝筹股,而绩差股和题材股则会继续无人问津。价值投资依然是最主流的投资理念。

“短期,从交易的层面,建议挖掘底部、低估值、高分红品种如银行、地产等板块,高风险偏好投资者可以关注非银。”曾海同时提示风险称,短期处于业绩真空期,业绩爆雷风险较小,但随着进入2020年一季度,业绩披露临近,需要关注这方面的风险。政策方面和外部环境则较为友好,相对需要关注的风险主要是随着市场上涨产生的高估值风险和交易风险。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