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上线“短视频+直播贷”,是噱头?

银行上线“短视频+直播贷”,是噱头?

近年来,直播带货已成为一个新的“风口”,不仅吸引了零售企业,甚至金融机构也将目光投向了直播“贷”货。


今年“618购物节”期间,银行对个人信贷、信用卡等产品的直播推广也步入白热化阶段。


交通银行信用卡、宁波银行、网商银行、微众银行等多家银行业机构的账号通过网络直播平台,争相推出低利率的消费信贷产品,以此来争夺更多的客户。


“限时4.8%利率新人专享”;“最高可借20万,最快5分钟放款”,伴随主播的介绍吆喝,“贷款”等金融产品已在近期被搬进直播间。用户只要点击页面上的链接,就能丝滑跳转到贷款申请页面。


自今年5月中旬以来,宁波银行在某平台直播间使用“最高额度20万”“固定年化利率3.6%”等广告语,现今“宁来花”账号已拥有94.8万粉丝,开设了6个粉丝群。


除了贷款以外,信用卡中心也在利用直播吸引用户开卡。


在“交通银行信用卡买单吧”抖音直播间中,主播介绍称,链接里的卡片大部分粉丝都能申请下来,审核要求和门槛与普卡一样,但审批额度没有上限,根据大家的信用资质而定,由银行专业人员进行审批。


银行选择直播“贷”货,从直播效果来看,直播在给客户提供价值内容的同时,也为银行拓展生态合作带来契机,主播实时向观众展示相关产品,观众在播放页直接点击购买, 转化路径短、效率高。而对于贷款类的产品而言,直播转化率并不高。直播各类优惠噱头引流客户,但通过资质审核的比较少,实际对银行业务端的影响并不大。


从商业角度看,银行尝试直播间推销贷款无可厚非。近几年,受新冠疫情、房地产市场调整等多种因素影响,银行贷款业务受到明显冲击。尽管随着我国经济企稳回暖,消费者借贷意愿已有所上升,但总体上看,银行的钱的确没有原先那么好贷出去。


从居民方面看,储蓄意愿依然较强。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0.1万亿元,同比多增1.3万亿元。在这种背景下,银行不得不加大力度推广信贷产品。


但应注意的是,金融产品有其特殊性,把贷款、信用卡产品当作普通商品进行促销“特卖”很可能引发宣传误导、非理性借贷、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同时,相比各类优惠信息通常以醒目大字提示,贷款的风险提醒、免责条款等往往被隐藏在聊天窗口、按钮栏之下,这些也不利于消费者的权益保障。


通过“短视频+直播”的新业态模式,可提高曝光度和用户黏性,实现流量获客。在此过程中银行需注意合规问题,严控风险,不可为了流量而过度推销、违规宣传、误导消费者。


据红星资本局最新报道,此前火出圈的“银行直播卖贷款”均已“哑火”。近期监管部门也开始调研摸底直播贷款风险。金融监管总局下属风险处置局于近日,向部分银行下发《关于开展网络直播销售情况调研的通知》,拟调研银行2021年以来的网络直播销售情况和过往的投诉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