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位于河北省中西部,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8万(易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辖28个乡镇(处),469个行政村,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大县。因此,农民可耕土地较少,基本农田更是少之又少的“保命田”。然而,一些保障基本农田的灌溉农业设施竟成为“摆设”,在现在全国农民正在春耕“忙”时,这里的老百姓在盼“老天爷”降雨!
3月30日下午,本社根据反映来到易县尉都乡东娄山村东南和台坛村南附近了解村民春耕情况,这里的土地大部分是由半山体改造的梯田,地块大小不一,多数地块成不规则形状。然而,就是这样的土地有些地块已经翻耕。踏上翻耕好的耕地,含砾石沙质的干涸耕土,不见一点“壤”情,抬脚带出满鞋干土。还有些耕地带有去年种植的玉米未焚烧的秸秆根部,待翻耕。
图为耕地内出水口防护管
耕地有“安装”灌溉出水口防护装置,走进查看发现,该装置只是随意摆放在了地头,很多防护装置内并没有排水管道及排水口。有的出水口由于长期不使用,已经锈迹斑斑不能使用。
3月31日上午,本社将此事反映给易县农业农村局,该局一名接电话的人员称,将派人了解情况后,向媒体反馈结果。下午,本社再次联系该局,一名自称姓于(音)的科长要求与媒体一起到现场看看。
4月1日上午,媒体在东娄山村委会见到了于科长和高标准农田施工人员和村党支部王书记。于科长简单了解情况后表示,那是占补平衡土地整治项目,不归农业农村局,让媒体找易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了解相关情况。本社要求一起到现场看看,遭到拒绝。
图为锈迹的灌溉出水口
村党支部王书记称,土地整治项目已经验收很久了,灌溉管道都有,且已经过验收,但具体整治时间及验收日期,王书记三缄其言。王书记还称:“地里都埋有灌溉管道,百分百能够浇灌,谁使用谁维护,能不能浇灌看(村民)使不使用,有些可能损坏了没有维修,有些老百姓嫌碍事,给破坏掉了。还有些不使用已经锈死了。村里有钩机,我们可以现场去挖,看有没有管道。”
本社向于科长了解易县 2023年尉都乡片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项目是否与该项目为同一个项目,希望到现场实地核实,再次遭到拒绝。
施工人员开始说高标准农田项目还没有开始施工,后来又说已经施工完了,是喷灌,等农民种地浇灌才可以看到,目前无法查看。
本社要求了解该项目具体工程量及地块,同样遭到拒绝。对于农民春耕时间,于科长表示五六月份才春耕。王书记则称:没有具体时间,正在等下雨,下雨了就能耕种。
该村一位在地打理农活的村民表示:近年当地确实了实施高标农业工程,但该山区水资源匮乏,无水可引,最终国家专项投巨资建设的惠农工程成为了地方应付完成任务的形象工程,农业生产还是靠天收。
图为随意丢弃在街头道边的农田灌溉出水防护管道
年前,我国就“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进行了全国回头看转向整治行动,近日,中办、国办再发文要求严查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旨在保障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并落实到位。
易县尉都乡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全过程监管是如何进行的,最终是如何通过验收的,为何建设部署的大量浇灌设施无法浇灌田地?期待当地政府及相关单位能够解读说明。
本社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