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一首《雨巷》,把细雨小巷中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变成了无数人梦中的江南。
诗里的丁香姑娘缓缓消失在雨巷,伴她一同远去的还有那把散着桐油味的油纸伞。
传统油纸伞一般以手工削制的竹条做伞架,以涂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纸做伞面。制作极其繁琐,“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民间有谚语把做一把伞的工艺粗略估算出来,也要七十二道工序,都要靠手工艺人的双手一点一滴地削磨、黏连、描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尼龙折叠伞的兴起,完全依靠手工精雕细琢的油纸伞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为了唤醒沉睡的传统手工艺文化,不久前,上海公益乐学组织工会成员学习了一堂非遗油纸伞体验制作课,现场主要体验了伞面绘制的环节;一根根画笔被执起,参与的学员发挥各自想象,描画了一幅幅专属伞面。有着千年历史的油纸伞,其古朴经典和雅致天成的形象,放在现代社会更显美感。
在课上不断与学员沟通着制作技艺、随时进行制作演示并监督着整个制作现场的指导老师肖新明是一家手作品牌“万物想”的创始人。
他表示:通过非遗体验课,用手感受传统工艺,方便理解油纸伞的创造过程,把已经走远的古老文明重新拉回到现代生活。
虽然被社会赋予一张创业者的名片,但观其人,肖新明却不应被归入普遍认知里的创业行列。在他脸上永远展现出厚实的笑意,身边带有令人安抚的敦雅气质。
再多了解一些肖新明本人,便知他的创业理念本就不是追求商业,自然其身不附商人之感;他在追求让厚重的匠人灵魂在如今的时代重现,让手工艺文明焕发生机。“手作是通往真知的天然途径”,这是他在被采访时不断坚持的主张。
满身匠人坚持的肖新明为什么又去走创业之路呢?他认为这是应该去做的冒险,“创业就是创新,它可以带来新的空间、新的文明。”
“美术”是人生机遇和底色
小时候,肖新明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在福建周宁县的萌源村,因为家里缺少合适的人可以花时间和精力照看儿时的他,但好在村子里比较重视教育建了学校,于是5岁时便去念了小学。
童年时期的肖新明很少和邻居孩子们一起玩耍,同龄人对他的印象是“寡言、深沉、神秘”。回忆起当时,肖新明并未意识到自己的不同,“小时候的记忆比较单调,自己很喜欢读书,总是一有时间就看书,那时候以为大家都是一样的人,并不知道别人对我有不一样的看法。”
如今,在他脑海中关于童年的记忆,也仅剩着翻看各种书籍的画面。乐于读书、也善于读书的肖新明,求学之路十分顺畅。十岁时就考入初中,初三毕业后,年仅13岁的他考上了中等师范学校。
中师生在80年代非常吃香,当时的师专录取率还不足10%。进师范以后,吃住学校都管,读完出来一般会被安排进入学校工作。肖新明记得:”我们同一级的学生总共有160名,他们大部分都回到了当地乡镇学校当老师。”
但从师范毕业的肖新明走了和大多数人不同的道路,他当时已经对自己的人生方向有了规划,17岁读完师专后,便确切认识到自己需要走出去。
肖新明在师专读的美术专业,后来他称这是自己的人生转折。“学习美术是个人兴趣,同时它也成为了我选择另一条出路的跳板,有了美术生的身份,我可以通过艺考报考大学。”从师范毕业一年后,肖新明如愿考上了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美术系的油画专业。
美术除了帮助肖新明跳出原生地,来到更广大的世界,更成为了他现在进行工作的基石。
厦大毕业后,肖新明的学生生涯还没结束,他又来到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的日本史专业;毕业后,也就自然进入一家日企工作,充分利用自己的学识、人脉。但天生的性格可能让肖新明总想尝试些不同寻常的道路,于是他开启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39岁那年,肖新明来到上海开了一家自己的杂货铺,再到之后发展手作项目成立品牌“万物想”。这期间不管是店铺的整体呈现,还是具体的某件选品陈设或作品设计,都离不开肖新明自身的美术基础。
肖新明说:“店里的手作项目都是以美术为基础的,动手能力是一方面,个人的审美判断才是更重要的。”还有一些万物想新增的非遗手作体验的课程设计,都是在肖新明的审美主导下完成。
从杂货铺发现“万物想”
2008年,肖新明开启了第一次创业,在他哥哥的帮助下加盟了一家品牌杂货店,经营以生态、朴素为特色的生活杂货。在当时,作为一名杂货铺老板的肖新明就在思考:“店铺到处都是,我应该怎样塑造自己的差异化?我在卖日用杂货的时候,到底是卖什么?我要讲出自己的故事,将自己的追求、价值观表达出来。”
《北京折叠》的作者郝景芳曾向媒体表示:“当我们走进一家小卖部或者超市时就会发现,各种各样的产品堆放在一起,尽管摆放得很整齐,但只不过是‘大杂烩’。它们的精神内核是散的。‘有形无神’是现阶段文创领域面临的最大瓶颈。”
后来肖新明用一个框架来明确自己想去传递的文化精神,总结为“LOHAS”五点要素,即LOVE、ORIGINALITY、HEALTH、ART、STYLE;在此标准下,筛选店内选品,以呈现店铺的整体形象。
在统一的精神内核覆罩下,杂货店给予客户的不再是单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到店的顾客开始更加看重每件商品背后在传递的精神思考,珍惜那种人与人在精神上的互通共鸣。
杂货铺经营中虽然也收获了消费者的好评,但毕竟理想和现实无法一概而论。当自己选择了创业者的身份,那么市场经营就是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肖新明回忆道:我们当时做杂货店的理念很好,但却忽视了市场因素,毕竟我们店铺所在的商圈被年轻人所包围,他们大多数还没有开始经营家庭生活。所以我们当时的商品是和消费群体有距离的,肖新明意识到继续做杂货店是种不现实的选择。
肖新明谈到关于创业的感想说:“创业就是一场冒险。”但他也认为自己应该去冒险,创业是去走一条没人走过的路,寻找一个还未出现的新空间;当现实的空间被扩大,身体就有更多的行走方向,当“念想的空间”被扩大,就有了更多可选择的精神文明。
从2015年底,肖新明开始考虑对原有的杂货铺进行转型,打造了手作品牌“万物想”。
原来在杂货铺里,养着很多水培绿植和多肉,其中有一种多肉,身体像生姜块茎,叶子是典型多肉的小圆柱状,花季长出细长的枝条顶着一朵朵小白花,花后枝条木质化成网状围着块茎。
肖新明发现了这个“四不像”后,感受到这种生物的自在和无限,而这株植物的名字——“万物想”就成了肖新明选择手作品牌名的灵感。
万物本质归一
2016年初“万物想”的店内开始导入手作项目;最先开始尝试的是手作八音盒,在2-3月份成为“万物想”的主打经营项目;4-5月份引进了金工和银粘土银饰;6-7月份又发展了手工皮具;到年底11-12月期间,添加了零基础油画的体验项目。四项主要的手作项目都在2016年在店内铺设完毕,并得到了积极的市场反响。在2016年中,店内的手作项目每月都能完成上千单的销售量;到2016年下半年,开始有企事业单位来接洽团建项目,客量又进一步提升,2018年、2019年在三八节时,一个月内店铺就完成了上百场团建项目。不断发展中,万物想的合作的品牌中已经包含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万科、宝马、平安银行等诸多名企。
“手作是通往真知的天然途径”,这是手作对于肖新明的意义,他说:“人需要智慧,而真正的智慧是什么?一定是人与人的差异被虚化,回到人和人共通共鸣上面才叫智慧。因为心手相连,双手的动作和内心体验直接联通,它会跨过理性思考,反应真正的内心。同时还有心心相印,手作体验最好的作用是,会使每个人的真实体产生一种共鸣,它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间隔。”
2020年,新冠疫情虽然成为整个消费行业都难逃的“黑天鹅”,万物想也经历了黑暗的上半年,但好在阳光很快照临,从2020年6月份万物想的客流开始回升,而且2020年的下半年的销售额还比2019年同期增长了20%左右。
并且在疫情期间,万物想又遇到了另一个发展契机,由于居家隔离的限制,上海总工会下属公益乐学平台向万物想发来了500份的“线上新春粘土画制作课程”订单,要求万物想将所需材料打包,并在外包装附上线上教学视频的二维码。由于这次的课程录制,启发了肖新明开展线上课程的计划,目前在万物想店内专门筹划了一片空闲区域,将作为自媒体室。肖新明希望:“以更符合大众传播的方式,来扩散自己的理念。”
转型手作店铺后,肖新明更加注重了商业背后的精神传递。他说:传统商业在无限满足人的虚荣心,追求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
但万物想的释义“万千事物尽在于念想”,强调的是弱化表面的具象物质,而去关注事物背后本质在于它传递的精神,肖新明认为万事万物纷繁复杂都是表象,究其内核本质归一。他说:就像常说的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但我更愿意强调它们本质同根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