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关注焦点之一。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四川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林罡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以来,普惠金融在支持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我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普惠金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林罡看来,中小银行扎根基层,天生具有普惠性质,在服务城乡居民、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普惠金融领域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此,在今年的提案中,他重点关注如何创新推动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并从股权管理、资本补充、政策引导、行业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议。
林罡认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通过战略引领、机制建设、产品创新、服务优化、科技赋能、人才支撑,构建包含信贷、储蓄、理财、支付、汇兑、保险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实现多渠道对接、跨界协同,形成普惠金融生态圈链,助力城乡融合、区域协同和共同富裕。
在四川,金融要素正加速向城乡融合和区域协同领域汇集。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四川监管局近期发布数据,2023年,四川金融业紧扣“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靶向发力支持全省重大战略实施。截至2023年末,四川省银行业资产、负债、存款、贷款余额分别为15.46万亿元、14.91万亿元、11.90万亿元、10.64万亿元,规模均持续位列全国第七、中西部第一,贷款增速以14.56%位居全国前列。
林罡表示,四川省拥有183个县(市、区),数量居全国首位,既有大城市又有大农村,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任务尤为迫切。作为四川省唯一的省级法人城商行,四川银行结合地方发展战略规划,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走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对于推进城乡融合、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林罡 受访者供图
构建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形成普惠金融生态圈链
2023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指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长足进步,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明显提高。新形势下,普惠金融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需构建高水平普惠金融体系,进一步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在林罡看来,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以来,普惠金融在支持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小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扎根基层,天生具有普惠性质,在服务城乡居民、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普惠金融领域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服务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三农”、乡村振兴的重要金融力量。
据介绍,四川银行开业后,在“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的市场定位下,持续加大对民营小微、乡村振兴、科创金融、新市民、制造业等领域金融支持,创新推出20款普惠小微产品,推动普惠产品线上化转型,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较开业初期翻了两番,涉农贷款余额年均增长率79%,去年累计投放普惠民营贷款占比较上年提升15.48个百分点。
“当前,我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普惠金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林罡表示,普惠金融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仍有差距,作为城商行,应坚持党的领导,认真践行金融为民理念,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稳妥探索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特色化服务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全面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
满足普惠金融需求,要如何落笔?又该以何为抓手?林罡提出了以下四个方面思路:
一是强化体制机制建设,提升普惠金融发展内生动力,推进常态长效可持续发展。以国家政策和监管要求为引领,制定合理的普惠金融发展政策,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
二是创新投融资服务模式,优化普惠金融供给结构。聚焦重点客群,开发符合客户特点和需求的产品服务,从重抵押、重担保的授信模式向多维度全景式授信模式转变。推出更多场景化、线上化的信贷产品,提升中小微企业用款便利性。
三是加深普惠金融认识,针对服务不足领域,创新开发特色产品。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日常经济活动需求,加强对信贷、理财、支付、咨询等综合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统筹发力,让更多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普惠的金融产品服务。
四是坚持政策引领,加强金融机构协同。加强与国家政策性银行转贷款业务合作,聚力双方优势,将金融活水引向小微企业。深化非银机构合作,通过银担再担分险机制、费率优惠、“一区一策”等方式,精准支持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林罡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通过战略引领、机制建设、产品创新、服务优化、科技赋能、人才支撑,构建包含信贷、储蓄、理财、支付、汇兑、保险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实现多渠道对接、跨界协同,形成普惠金融生态圈链,助力城乡融合、区域协同和共同富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金融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走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大对城乡融合领域投入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名单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全国共有456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众多金融机构如何定位,满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去年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给出了信号和方向。其中,对于中小金融机构,会议强调应“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
在林罡看来,作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四川银行密切结合四川省战略规划,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走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对于推进城乡融合、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四川城乡发展格局不断优化,推进城乡融合、构建新型城乡关系进入提质加速的关键期。”林罡表示,四川省拥有183个县(市、区),数量居全国首位,既有大城市又有大农村,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任务尤为迫切。
他介绍,四川银行作为全省唯一的省级法人城商行,自开业以来,聚焦四川经济发展,围绕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将县域金融支持作为重要抓手,积极促进省内城乡融合发展:
一方面,坚持“下沉县域”,加快空白市(州)以及县域机构网点布局,目前已在省内19个市(州)设立分行及业务团队,开设了123家营业网点,打造纵向一体、深度协同的乡村金融综合服务品牌,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普适性和覆盖面;
另一方面,坚持“一县一策”,根据县域区位优势、资源禀赋量身定制金融支持政策与服务方案,加大县域基础设施、特色优势产业,以及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业态贷款投放,并在资源配置、内部定价等方面加大倾斜,优先投向粮油稳产、果蔬种植、畜禽养殖等领域,全面满足涉农主体生产经营资金需求。
据林罡透露,四川银行未来还将继续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计划到2027年末,在城乡融合领域提供不少于4000亿元的授信支持。
同时,他也特别指出,四川银行在探索出一条“以改革重组化解风险”的新模式后,资产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始终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将服务实体经济与化解风险、防范风险有机结合,并结合自身新一代系统建设增强全面风险统筹管理能力和有效性,存量风险化解成效显著,风险抵御能力稳步提升。
数据显示,四川银行开业三年来,不良贷款率连续快速下降,截至2023年末,不良贷款率降至1.40%,已优于同期全国商业银行平均水平。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刘国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