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贾康:以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升级发展势在必行

1月24日,以“数智普惠赋能实体”为主题的交子千年系列活动——普惠金融创新发展(成都)大会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启幕。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贾康:以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升级发展势在必行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发表主旨演讲

每经记者 张建 摄

在这场聚焦普惠金融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大会上,著名经济学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在主旨演讲中指出,贯彻中央一系列重要指导文件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需切实重视金融为实体经济升级发展服务,深化金融改革打造金融强国,支持现代化战略贯彻实施。

如何以金融创新打开新局面?大会上,贾康以数个方面的“势在必行”,分享了其思考和见解。

应逐渐提高直接金融比重

以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升级发展势在必行。”贾康在演讲中指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正处于实现高质量升级发展的“引领新常态”阶段,金融作为国民经济这一“生命机体的核心与血脉”,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支持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更好地在金融创新方面支持实体经济升级发展,是首先应该考虑的重要命题。

而后,他又提出两个“势在必行”:以金融多样化改革形成无缝对接的金融—资本市场逐渐提高直接金融比重

“中国走向现代化金融体系,今后一个时期的大方向,需要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积极发展直接金融,提高其比重。”贾康表示,从中国金融体系现状看,目前股市、债市、私募等直接金融比重依然明显偏低。直接金融概念下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有效供给,能使得多种类别、多种期限、多种方式的金融产品得到丰富,有间接金融无法比拟的机制优势,有利于弘扬企业家精神和支持升级发展。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应该各有对应,多种金融产品应该无缝连接,形成应对多种实体经济层面市场主体、社会成员融资需求的供给体系。

贾康表示,数字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展现出新意、冲击力以及“颠覆性创新”空间。新技术革命时代的企业创新发展呈现出不一样的新阶段特征。比如最前沿的“互联网+”创新,成功率低,但一旦成功便全局皆活。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促进要素流动和重组机制的功能发挥,通过促进要素充分竞争性流动来扩大创新弹性空间、释放供给侧潜力。

他强调应以金融机构和产品的多样化改革,形成无缝对接的金融—资本市场,通过“多样化”支持创业、创新中的各类融资需求,促使各市场主体抓取不同产业、不同类型企业发展中的机遇。在金融多样化改革过程中,促使相关要素能够充分竞争性流动,有助于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综合绩效。

以可持续的政策性融资体系匹配金融创新

近年来,政策性金融逐渐成为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有望得到缓解。

“从国际和国内经验看,对于小微、创新、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和‘三农’,都需要考虑合理的政策性支持机制予以匹配。以健康、可持续的政策性融资体系匹配金融创新势在必行。”贾康表示,在普惠金融发展背景之下,商业性金融在这一领域已有积极进步。比如,数字平台头部企业依靠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可以在网上接受小额贷款的申请,自动处理申请信息,自动判别风险度,持续发放小额贷款,值得重视和肯定。

不过,这种拓展仍有局限性——主要依靠数据系统里面的电子痕迹来判别风险度。他指出,如果正好是“三农”概念下的草根创业创新活动,但没有什么电子痕迹,就无法给出小额贷款的支持,一些技术创新型的小微企业也会有类似的情况,仍然需以政策性金融创新来克服阻碍因素。

“政策性金融,实际上离不开财政的支持。”贾康认为,政策性金融体系与财政息息相关,从全局来看,对小微、创新、增长点实施金融支持的政策性融资机制,在战略考量上需以财政为后盾,根据市场客观需求,在“政策性资金、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杠杆式放大”的组合方面积极探索,进一步认识规律、总结经验,推动金融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他表示,政策性资金对接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最终追求的就是放大杠杆,以有限的财政资金做到“四两拨千斤”。比如贴息、政策性信用担保、产业引导基金等,都能发挥出“乘数放大”效应,起到政策性支撑守正出奇的作用。

此外,贾康表示,以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投融资机制创新支持“有效投资”和民生改善、在金融创新中对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在金融改革中积极创造条件实行资本项目下可兑换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亦势在必行。他表示,在产业基金、再担保、引导基金对接“互联网+”和PPP等创新领域中,地域差别的影响并不大,通过事在人为和创新驱动,将大有可为。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涵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