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化科技购买营业中断险将获赔3.18亿元 这一新兴险种目前为何尚未普及?

12月30日,联化科技(SZ002250,股价15.5元,市值143亿元)发布一则《关于签订营业中断保险赔偿协议书的公告》称,2019年3月21日公司位于江苏盐城的子公司江苏联化科技有限公司和联化科技(盐城)有限公司受园区其他公司事故影响临时停产。根据《赔偿协议书》,保险公司确认合计赔付公司营业中断保险赔款3.18亿元。据悉,上述理赔款将计入公司2022年度营业外收入。

“营业中断险”是企业财产保险的一个附加险种,扩展承保企业因保险事故发生所导致的利润减少等间接损失。《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营业中断险在我国仍属新兴保险,投保行业集中在物流、国际酒店等国际企业,市场普及度还远远不足,作为企财险的一种附加险种,整体保费也尚未形成规模。

根据英国保险协会估计,仅疫情刚暴发的2020年,英国保险业因为营业中断保险赔付了至少20亿英镑。“同时,一些保险条款将疫情等风险列为除外责任,也引发了不少法律诉讼和社会争议。”险律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浩博法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彭桓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样的争议在中国相对有限,一是投保企业数量有限,总体保单不多,二是目前国内保险公司的营业中断险产品设计上较为小额,此外在理赔条件设计上也比较严格。

营业中断险能有效减轻企业的经营负担,消除企业复工顾虑,保障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如今,这一新兴险种开始受到市场关注……

一则理赔实例:上市公司获赔3亿

近日,上市公司联化科技的一则公告透露了一类新兴险种的保险理赔实例。

2019年3月21日,联化科技位于江苏盐城的子公司江苏联化科技有限公司和联化科技(盐城)有限公司受园区其他公司事故影响临时停产。公司发布公告称,目前,子公司共计20条生产线已恢复生产。

公告还显示,根据《赔偿协议书》,保险公司确认合计赔付公司营业中断保险赔款3.18亿元。经保险双方协商一致,涉及营业中断保险赔偿责任自保险公司支付上述款项之日起即终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经公司财务人员初步确认,上述保险赔款将计入公司2022年度营业外收入,上述数据尚未经审计。

安联财险全球业务组负责人Volker Muench回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营业中断”之所以会成为全球最大的风险,是因为可以触发该风险的诱因日益增多。从网络安全事件到市场变革,从自然灾害到政治风向转变,各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导致“营业中断”的发生。

根据安联风险晴雨表,营业中断是2021年全球最大商业风险,2022年为仅次于网络安全事件的第二大商业风险。营业中断是导致全球57%理赔发生的主要因素,也是近年来理赔金额不断增加的重要因素。

在Volker Muench看来,营业中断理赔金额在过去一年再创新高,远远超过了过去几年的记录。这一急剧增长表明,受新冠肺炎疫情、极端天气以及俄乌冲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全球企业供应链的相互依赖性和复杂性日益增加。

具体来看,相关资料显示,2021年2月,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大冻结”事件导致基础设施大规模中断,许多公司因大面积停电而被迫临时关闭。冬季风暴“乌里”造成的前所未有的极低气温对供水、运输、医疗服务等依赖电力的行业产生了极大影响。据估计,该事件造成了150亿美元的保险损失。

不到一个月,日本一家半导体工厂发生火灾,加剧了全球小型处理器短缺的局面,并通过连锁反应影响了全球供应链,从而影响到汽车和电子行业的生产。由于乌克兰是重要的零部件供应商,汽车行业在供应链问题上同时受到了来自俄乌冲突带来的双重打击。

仍存在市场规模小、投保率低问题

在彭桓看来,营业中断保险可以有效地分散企业运营风险,消除企业复工顾虑,保障企业经营的稳定性,有助于经济恢复、稳定。“在大灾大难如疫情、洪水、干旱等特殊情况下,需要政府主导,动员保险公司、再保公司参与共同合作开发,建立多层次的风险分担体系,转危为机,特别是能帮助中小微企业存活下来。”

疫情暴发以来,在政府和保险公司的共同推动下,各种覆盖疫情相关损失的营业中断险产品陆续上线,保障企业按政府要求停工停产或按政府要求进行隔离,造成企业人员工资、隔离费用、产品毛利润损失的赔偿。

如今年5月,朝阳区政府购买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保险,对根据政府疫情防控要求停工停产的小微服务型企业,可通过所在街乡和人保财险北京市分公司申请保险赔付,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受影响员工可按每人每天100元、最长21天进行赔付。

近期,新疆银保监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新疆保险行业为130家企业提供受疫情影响营业中断损失保险的风险保障155亿元。

不过就目前来看,营业中断险仍然存在市场规模小、投保率低的问题。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2年1-10月,财产保险公司实现企业财产保险保费498亿元,占财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的3.97%,相比疫情前2019年占比3.6%并没有显著变化,而在这当中“营业中断险”的占比更是微不足道。彭桓估算,作为企财险的一种附加险种,营业中断险可能仅有几个亿的保费规模。

联化科技购买营业中断险将获赔3.18亿元 这一新兴险种目前为何尚未普及?

疫情暴发至今已近三年,绝大多数服务业企业仍然没有购买营业中断险是何原因?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博士生王瀚洋曾在一篇评论中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就单个企业而言,保费相对较高。即使考虑到政府的保费补贴,目前营业中断险的保费仍然高于企业的支付意愿;二是目前“营业中断险”对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偿金额大多按固定津贴形式,尚未与企业实际损失挂钩。

比如,一款针对中小企业的“营业中断险”规定,投保企业若在复工期间出现因店主或员工确诊而被政府要求暂停营业,则可获得最高每天3000元、最长15天的营业中断保障金。而这样的赔偿期限和赔偿金额,显然无法为复工的企业提供充足的保障。

彭桓在受访时也指出,企业的投保意愿不足与保费规模小相互作用是一大现实问题。“在没有足够大的保费规模支持下,由于保险精算原则,现阶段保险公司在该险种上定价会很谨慎,保障也会不足。而这样的产品设计无法与企业的营业收入直接挂钩,对应的费率还非常高,最终导致企业投保意愿不足。”

据了解,在中国,营业中断保险投保行业集中在物流和国际酒店两大行业,原因在于国际企业在全球化运行的过程中会做保单结构设计,也有更多的预算纳入营业中断保险责任。

法律纠纷启示:保险合同是确定权利义务的主要依据

疫情时期,在一些海外保险市场,因为营业中断赔付巨资的情况不断上演,也引发了不少法律诉讼和社会争议。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争议在中国相对有限,一是投保企业数量有限,总体保单不多,二是目前国内保险公司的营业中断险产品设计上较为小额,此外在理赔条件设计上也比较严格。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扬州邗江法院2022年5月发布文章称,依法审结一起保险合同纠纷案,2021年夏天该市一个体商户秦先生花费几百元投保了营业中断险,没料到商户所在的家居生活广场因新冠肺炎疫情被封闭,这家商户只得中断营业。

后在申请保险理赔时,遭遇保险公司拒赔,理由是疫情发生时间早于保单生效之日,不符合保险理赔的条件。一位工作人员甚至质疑,认为秦先生有可能是恶意投保。

法院经审理认为,现有证据表明,原告经营场所内最早确诊病例的时间为2021年8月3日,并因政府部门要求被封控管理导致原告营业中断至次月,该事实符合双方保险合同中约定的理赔条件,被告理应承担保险责任。原告主张被告在保险限额内给付保险赔偿金86400元(3600元/日×24日),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不难发现,当被保险人出现因疫情被有关部门要求停业等情况,是否符合合同约定的理赔条件,此时容易出现争议,导致诸多企业在理赔时遇阻。”该案的承办法官表示,本案的妥善审理,对于促进营业中断险有序规范发展,护航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具有重要意义。

“该类保险在国内仍属新兴保险,当被保险人出现因疫情被有关部门要求停业等情况,涉及理赔可能遭到保险公司拒绝。”承办法官建议,当事人购买保险时要认真阅读与投保险种有关的书面资料,如保险条款、投保确认书、健康告知书、免责事项等,日后发生纠纷时双方签订的书面保险合同是确定双方权利义务的主要依据。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500575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