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徽商银行(03698,HK)发布公告,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该集团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幅为14%左右,成本收入比低于25%,不良贷款率低于1.7%,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超220%。
徽商银行表示,该行不断加大信贷投放,生息资产规模持续增长,同时通过清收重组核销等多种措施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促成了净利润净增的成果。
但是,每日商业报道(www.bizvcw.com)注意到,尽管已经有所举措,徽商银行的资产不良率依旧高企。同时,公司深陷的股权纠纷,或也将影响其多年以来“回A”的愿望,而内控问题又开始暴露。
核心一级资本创新低
2013年11月12日,徽商银行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上市之后公司业绩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势头,但在2020年发生了转变。
徽商银行发布的2020年报显示,徽商银行该年营业收入为322.90亿元,同比增长3.63%;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95.70亿元,同比下降2.54%。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徽商银行自上市以来,净利润增速首次出现负增长。
年报解释称,在疫情和灾情的双重打击下,徽商银行原17家分行中部分资产出现风险,按审慎性原则,该行对其足额计提减值准备。
徽商银行5月底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徽商银行实现净利润35.69亿元,同比增长26.79%,资产总额为13182.97亿元,只是当季营业收入数据并未披露。
不过,尽管净利润数据呈现回暖趋势,徽商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表现仍不容乐观。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截至3月末,该行资本充足率为11.74%,低于去年年末的12.12%;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7.95%,低于上年末的8.04%。
就核心一级资本而言,充足率不仅已经逼近监管红线7.5%,更是创下了5年以来的最低值。需要指出,这已经是公司通过非公开发行和二级资本债分别补充98.94亿元核心一级资本、80亿元二级资本之后的数据。
资产不良率攀升
资本充足率的持续走低,给资产质量敲响了警钟。2020年年报显示,徽商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13.58亿元,增幅达到了135.89%;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上升0.94个百分点至1.98%,创五年来新高。同时,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为181.90%,较上年末下降121.96个百分点。
有媒体指出,这是因为徽商银行去年参与到原包商银行的重整,虽然接手原包商银行四家分行相关业务,虽然实现了跨区域发展的突破,但资产包并表带来的“后遗症”也凸显出来,资产质量遭到挑战。
这一点从徽商银行业务的地域分布也可以看出。此前,徽商银行主要在安徽省及江苏省设立分行。从不良资产的地域分布来看,徽商银行在安徽省的不良贷款率为1.55%,在江苏省的不良贷款率为3.60%,在其他地区的不良贷款率高达8.51%。也就是说,在承接了原包商银行北京分行、深圳分行、成都分行、宁波分行四家分行之后,徽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走高。
同时,由于银行客户“爆雷”风波,徽商银行正面对棘手的资产重整难题,资产质量何时才能纾困,仍未可知。7月9日,债权人徽商银行以紫光集团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具备重整价值和重整可行性为由,向北京一中院申请对紫光集团进行重整。根据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7月20日更新,紫光集团正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公开招募战略投资者。
每日商业报道(www.bizvcw.com)注意到,紫光集团曾于去年年底披露称,截至2020年6月30日,紫光集团有息债务总额为人民币561.61亿元;紫光集团及其合并范围内子公司有息债务总额为人民币1566.91亿元。而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紫光集团总资产为3007.53亿元,总负债达到了2106.86亿元,资产负债率超过了70%。另据媒体报道,紫光集团当前违约本息近70亿元。
大客户“爆雷”,陷入破产重整危机,无疑将对徽商银行的资产质量造成不小的考验。
股权纠纷拖累“回A”
相比于净利下跌、资产质量危机这些数据上的“近忧”,围绕着徽商银行的“股权拉锯战”可谓已经苦恼了公司好久。
目前,“中静系”仍是徽商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公司2020年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中静系”通过控制的4家公司:中静新华、Wealth Honest、Golden Harbour Investments Management Limited、中静新华资管(香港)有限公司,合计持有徽商银行19.77亿股股份,持股比例为12.1%。
2019年,中静新华与“杉杉系”达成股权转让协议,后者以121.5亿元总价(按2018年6月30日每股净资产1.5倍、相当于H股股价的近3倍的价格)受让中静新华所持合计14.32%徽商银行股权。但是,完成部分股权交割时发生纠纷,两家曾经的合作伙伴于去年6月对簿公堂。
而近期,纠纷再次升级,“中静系”与“杉杉系”因此甚至在公众号隔空“互掐”。7月初,中静新华发布公告称,公司有意向东建国际出售不超过19.7亿股徽商银行股份。紧接着,7月3日,杉杉控股有限公司发布声明称,中静新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购入徽商银行股权的资金大多来自融资,而徽商银行股权分红并不足以支付高额的融资利息。在陷入与“中静系”的股权转让纠纷后,公司还遭到了对方的刻意“抹黑”和举报,对徽商银行管理层不断施压。
7月8日,中静新华发布回应称,中静对徽商银行的投资行为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中静在担任徽商银行股东期间,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履行股东职责,依法依规进行提案及表决,完全不存在杉杉在声明所称“为要求足额分红,利用大股东地位在徽商银行公司治理中处处设阻”。
纠纷的持续升级,让新买家能否顺利接盘这一问题划上了问号,但是无论如何,夹在中间的徽商银行因此深陷长期的股权纠纷,其“回A”的计划将再度受到负面影响。
即使已经在港股上市,基于融资渠道仍需拓宽等诸多考量,城商行扎推回归A股上市。根据“清华金融评论”整理,截至2020年末,在137家城商行中,徽商银行以资产总额12717.01亿元排名第六,排在其前面的五家银行分别为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每日商业报道(www.bizvcw.com)注意到,这五家银行均已在A股上市。而资产总额、营收数据都不及徽商银行的西部城商行领跑者——重庆银行,也于今年2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首个交易日便直线拉升至涨停价15.60元,涨幅达44.04%。
作为全国首家由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联合重组成立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徽商银行的“回A”进程显然已经落后。
其实,徽商银行并不是从未努力,而是“回A”计划一拖再拖。2015年,徽商银行递交了A股招股书,但其后经历了发行审查中止、上市申请撤回、两度延长发行方案有效期等一系列波折。2020年,“中静系”与“杉杉系”的股权纠纷爆发,无疑再度影响了徽商银行A股IPO的进程。
2020年上半年最后一个工作日,徽商银行在股东大会上指出,要延长A股发行议案,时间顺后延期12个月,到2021年6月29日终止。然而2021年3月,徽商银行再度发布公告称,为确保A股发行工作能继续开展,该行拟将A股发行方案的有效期自紧随原有效期届满后次日起延长12个月,即延长期限自2021年6月30日起至2022年6月29日止。
这里需要指出,股东的股权纠纷,会极大影响公司的商誉和业务前景。此前,徽商银行曾明确表示,中静新华与杉杉控股的股权纠纷处理结果可能导致该行合并口径持股5%以上主要股东变动,对其A股发行审批也可能造成一定影响,“预计完成相关监管机构审查过程将耗时一至两年”。
银行业资深分析人士王剑辉对媒体表示,现有股东跟管理层或其他股东之间发生矛盾对金融企业来说影响非常不利。当前,在经济下行的环境下,中小银行为了对冲坏账准备等,面临补充资本金的直接需求,如果主要股东之间的矛盾和纠纷不解决,融资问题可能就悬而未决,对徽商银行“回A”以及在国际市场进行新的融资,都会形成隐患。
此外,同样影响着徽商银行业务拓展和上市前景的,还有其内部的风控问题。去年12月,徽商银行曾在一天接到安徽银保监局的11张罚单,总行、合肥分行及其9名相关责任人合计被罚超400万元,涉及同业业务专营部门管理不到位、同业投资严重不审慎、同业投资风险分类不实、信贷资产非真实转让等多项违规事实。
2021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徽商银行已经收到了10张罚单。最近的一次为6月23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公告称,徽商银行马鞍山分行因违规管理使用印章,被马鞍山监管分局罚款40万元。
同时,时任徽商银行马鞍山分行花山支行原行长的田军和时任徽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马鞍山分行翡翠园支行原行长王杨,因对违规出具金融票证行为负有直接责任,均被禁止终身从事银行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