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市场回暖让我们活过来了,定增可能会让我们彻底爆发。”谈起当下定增机遇,一家私募基金老总K掩饰不住兴奋。
K的私募基金管理规模在10亿元左右,开年以来几次加减仓位踩准了节奏,公司一只拳头产品净值今年已经涨了40%。眼下,K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定增市场的布局上。
再融资新规发布,定增市场迎来黄金发展期。当A股数十家公司纷纷争抢头啖汤时,金融机构也表现出空前的热情。K正是积极拥抱此次定增市场政策性机遇的私募之一。
“不可错过的大机遇”
证券时报记者采访K的时候,K正在和同事召开云会议。
“这两天我们公司准备推出一个定增产品,正在给同事分配任务。有同事因个人原因还没返沪,所以就开云会议,也算应景。”K向记者介绍,自己原本就是从国内一家证券资管出来的,以前专门负责定增这块业务,所以比较熟悉,而这次定增新规出台,是很好的机会,当然不能放过。
K向记者表示,“2017年定增新规和减持新规的出台,对定增市场影响太大了,几乎没法参与。但今年的定增新规一出台,定增市场又要焕发生机。”
诚然,2017年2月17日的定增新规将发行基准日规定为发行期首日,提高了发行价格,同时又将发行规模限制在20%,把发行间隔限制为18个月以上,大大降低了定增市场的活跃度。而2017年5月27日出台的减持新规对定增股份减持的诸多限制,更是大幅削减了资金参与定增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定增资金的流动风险。
证监会于今年2月14日发布的再融资新规,对诸多限制进行松绑。“发行条件松了,发行价格低了,资金门槛低了,锁定期短了,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利好。”K说。
“去年到现在,股票市场行情不错,叠加这个背景,定增市场存在大机遇,抓住了,就能让我们公司业绩再爆发。”据K透露,现在已经有不少机构找上门来想要合作,这周四,自己就要去参加一场路演,给合作方作定增业务培训。
“这种机遇越早参与,政策性红利越大。”K向记者表示,去年其公司还针对科创板推出了一只科创板打新基金,但是由于参与时间较晚,在产品前期环节上花费了太多时间,错过科创板新股最早期的暴利阶段。
精选项目是定增产品关键
K曾在一家知名证券资管担任部门负责人,其管理的定增资管计划在任职期间实现翻倍收益。但K面对具体定增项目时,依然表现得十分谨慎。
“在选择项目上,还是要‘精挑细选’。”K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定增项目的收益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折价率、市场波动收益(β)和个股成长性收益(α)。
折价率根据再融资新规一般为20%,根据具体的股票行情,还会有一定浮动。而市场波动收益(β)则是赚大盘的钱,根据K统计分析的结果来看,当大盘在3000点以下的时候,都有比较好的盈利空间,而如果指数过高,则有大概率亏损。
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个股的成长性收益(α)。K曾做这样一个统计分析,2011年至2013年期间共有370个定增项目,其中,收益排在前50%的标的带来了70.24%的平均收益,而收益排在后50%的标的却带来了10.88%的平均亏损。而如此巨大的差距,都是由个股差异带来的。
因此,精选项目成为了K参与定增时的头等大事,K表示,“要调研,要长期跟踪,还要注意风险。”
K将定增时的风险分为三类,一是市场风险,定增股份有锁定期,如果这期间大盘估值中枢下移,那么就会很被动,对此,K表示要选取合适的投资时点,避免在市场高估值的水平下参与;二是流动性风险,若参与增发获配股票数量较多,可能造成解禁后短期内无法抛售,会给定向增发资金带来流动性压力,但此次再融资新规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这一风险;三是个股风险,如果企业基本面恶化,或定增时股价处于严重高估状态,就会对定增收益产生极大消极影响。对此,K认为需要长时间跟踪上市公司,对上市公司“自下而上”进行深入调研,对行业和公司未来几年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在投标前确认合理增发价格区间,如认为过高则停止投标。
工作状态恢复如常
当K接受完记者的采访,便拿起手边的咖啡,准备进行下一场会议。尽管疫情还没有完全消除,但K的工作状态早已进入正常轨道。
“我们公司目前已经恢复了正常运作,之前因为疫情推迟了复工,积压了许多事情,现在大家都挺忙碌的。”对于现在的忙碌,K认为不算什么,“接下来可能会更忙,公司要加紧推出几款产品。包括现在二级市场这边也很火热,
投研团队也有很多工作要做,要做好未来更加忙碌的准备。”
据记者了解,K公司所管理的拳头产品,自2020年开年以来,已经实现了40%的收益。“长期还是看好A股,尤其是偏成长的行业。但短期还是要注意风险,尤其是外围疫情的走向,目前我们一些产品已经制定了相应的对策。”
说完,K已经准备要和产品经理商讨定增产品的事宜。“还是适应这样的工作状态,之前闷在家里太长时间了,现在一回到公司,和同事一碰,又有了状态。”
证券时报记者 詹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