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主席尚福林与代表、委员对话
民营银行破冰 试点自担风险(两会e客厅)
这次试点的选择,不是计划模式下的指标分配,也不是行政管理下的区域划分,完全是对试点方案的优中选优。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
银行是一个特殊行业,要有严格的资质审查和监管;方案提出风险自担,其实这是强调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社科院副院长李扬代表
开设民营银行的底线,就是不能产生任何系统性风险,同时能服务实体经济、保护消费者利益和公平竞争。
——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张红力委员
试点采取共同发起人制
主持人:请问尚主席,目前民营银行工作的推进情况如何?
尚福林:试点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是银行业改革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在银行业,更多地引进竞争机制,可以提高银行的服务水平,让银行自觉提高服务质量。这项工作已经列入今年启动的改革项目。经过反复论证和筛选,并报国务院同意,已经选择了五家方案进行试点。试点采取共同发起人制度,每个试点银行至少有2个发起人,同时遵守单一股东股比规定。下一步我们将依法对发起人资格进行审查,资格审查合格的,再正式提交筹建申请。
主持人:这五家方案是怎样确定的?
尚福林: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试办民营银行以后,得到民营企业和各地政府的积极响应,根据各地转报和推荐的试点方案,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比较和筛选,择优确定了这五家方案。这次试点的选择,完全是对试点方案的优中选优。在选择的标准上,主要考虑到五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要有自担剩余风险的制度安排。大家都知道,银行是管理风险的,它有风险的外溢性,所以要考虑到一旦出现风险以后,它能够承担风险,能够防止这种风险的外溢,防止损害存款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要有办好银行的股东资质条件和抗风险能力。比如说净资本充足,主营业务突出,以往有良好的经营记录。
第三,有股东接受监管的具体条款。
第四,有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和特定的战略。
第五,有合法可行的风险处置和恢复计划,用行话讲,叫做“生前遗嘱”。
在这五点基础上,通过试点,总结经验,再逐步推进。
主持人:其实民营银行不是一类新的机构,以前也有民营资本投资的银行,为什么这次还会提到试点这个概念呢?
尚福林:民营资本进入银行,法律上本身没有障碍,实践中也已经比较普遍了,主要是通过兼并重组和在银行改制、改造的过程中进入了银行业。真正由民营资本发起设立还比较少,真正自担剩余风险的并不多。所以,这次试点主要是试行自担风险的新机制。具体来讲,一是让资本说话的公司治理机制,二是让资本决策的经营管理机制,三是让资本所有者承担风险损失的市场约束机制。此前我们在这些方面还缺乏经验,为了防止整体试错,所以还是要通过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开。
民营银行要守牢风险底线
主持人:李院长,您觉得这五点要求对推进民营银行试点有何意义?
李扬:现在,对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的政策“玻璃门”已拆除,但仍要关注两个问题:第一,民营资本办银行常常有一个误解,觉得办银行和自己办的一般企业一样,自己说了算,可以方便融资。其实银行是一个特殊行业,在任何国家都是特许经营,要有严格的资质审查和监管。因为银行面向大众经营。虽然股权完全是私人的,但是经营活动是外溢的,在相当程度上有公共性。因此保障公共利益,就要有法律、有机构来实施这些保障。第二是风险。方案提出风险自担,其实这是强调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市场允许你从事业务,市场也要求出问题时你必须自担风险。
主持人:作为大型银行的行长,请问张行长怎么看待民营银行试点问题?
张红力:银行最担心的就是发生系统性风险,因为一家银行发生问题,就会有系统性影响,所以我们希望竞争对手都能健康成长。开设民营银行的底线,同时能服务实体经济、保护消费者利益和公平竞争。在开放的行业中,各位投资主体应在同样的环境下开展金融活动,同样接受监管,承担同样的责任和义务。
我认为,由于民营银行存在信用劣势,可能会难以吸收到公众存款。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推进民间信用体系建立的同时,建立风险自担机制和存款保险制度,使存款人利益受到保护,有利于提高公众对民营银行的信心。(记者 欧阳洁)
为深化金融改革第一单叫好
首批民营银行试点方案的公布,揭开了纯民资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的神秘面纱,标志着银行业全面深化改革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民营银行的设立让资本真正“说话”。此前民间资本参与发起和参股银行的情况并不鲜见,然而银行业依然被认为是获取高额利润的垄断行业,民间资本即使投入也难有话语权和决策权,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银行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转变。此次民间资本以独立身份进入银行业,并提出建立“让资本说话”“让资本决策”的机制,可以想见,未来民间资本从设立之初就能“说了算”,在银行经营决策中能“拍板”,对银行的战略发展能“决断”,而不仅仅是追求财务上的丰厚收益。民营银行的设立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真正打开了一扇门。
此次民营银行试点强调要差异化定位,这既是允许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的初衷,也是民营银行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不二选择。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至今,已经不缺银行,更不缺大银行,关键是缺乏服务社区、小微和弱势群体的“门当户对”的小银行,缺乏满足这些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然而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小银行经营模式不断趋同,求大求全,讲规模,拼贷款。此次民营银行携带天然的民间资本“基因”进入银行业,与民营企业有内在的亲和性,更了解民营企业的需求和特点,也更愿意为中小民营企业服务,能找准市场的薄弱点,发挥优势为小微企业、“三农”和社区居民服务,也只有在这些领域,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资本小、积累少的民营银行才有成长空间,否则难以在激烈竞争中与大银行抗衡。随着民营银行的设立,越来越多的普通消费者将享受到丰富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将更完善。
控制风险是银行的生命,没有经验的民间资本办银行,防风险更是摆在第一位。此次设立民营银行提出,谁出资兴办银行,就由谁受益,也相应承担风险,要求银行具备承担风险实力,落实风险承担责任、完善风险管控机制、立下“生前遗嘱”,从生到灭,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机制保证银行的风险不能外溢。能否有效控制风险,是民营银行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
银行乃一国金融之重器。银行业改革试点,要严防整体试错带来的冲击,不能“一哄而上”“遍地开花”,必须通过试点累积经验,然后稳步审慎推开。从这个意义上讲,“成熟一家试点一家”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也需要相关的配套制度跟进。让我们耐心等待纯民资发起设立的民营银行这条“鲶鱼”,为我国银行业改革注入更多新的生机和活力。(欧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