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月银保"挤水分":个别银行分行保费同比狂泻八成

保险“开门红”已过两月,《证券日报》记者获得的数据显示,前2月银保普遍遭遇了开门“不红”。本报记者独家获得的一份某银行前2个月保险代理数据显示,该行前2个月代销保险同比增速为-12%,其中有6家分行同比负增长超过五成,其西藏分行同比负增长近八成。

对于今年银保普遍负增长的原因,一家银行分行保险代理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方面受134号文等监管文件的影响,此前热销的短期理财型保险减少,保险产品更趋向保障型;另一方面,受高收益银行理财产品的影响,保险产品失去竞争力。

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从2016年以来,保监会前后下发了8份文件直接或间接对2018年的开门红形成影响。包括《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险保险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等对行业有重大影响的文件。

快返年金“折戟”

由于往年开门红期间热销的快速返还型年金保险被监管限制销售,主流险企通过分红型年金叠加万能险的“双主险”模式辅以终身寿险、重疾保险等产品同时销售成为今年开门红主流产品。

事实上,在保监会《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险保险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134号文、保监会“1+4”系列文件的影响下,2018年开门红期间保险产品有多项变化。

具体来看,一是生存金的给付均在5年后,且明确表明给付比例不超过所交保费的20%;二是万能险由附加险形式变为主险形式,且初始费用和退保条件更为苛刻、最低保证利率严格低于3%;三是缴费期间多以3年、5年、10年为主,仅小部分产品有趸交选项;四是保险金给付一般都有4种及以上给付方式,通常可包括特别生存金、生存金、养老金等;五是为了鼓励投保人选择长期期交,大部分公司都设置了保单持续奖励,以期实现续期拉动总保费增长;六是2018年的开门红产品在提供给投保人储蓄功能的同时,还附加了具有保障功能的产品组合作为选项,兼具保障和理财功能。

从多项监管政策对2018年开门红的实际影响来看,东北证券研报表示,134号文下2018年寿险行业开门红挤掉了水分。同时,银保和个险渠道差异化显现,“1月份银保渠道新单规模保费几近腰斩,期交保费也是负增长,高度依赖银保渠道的中小公司现金流严重承压,在行业面临挑战时,拥有高人均产能的寿险公司有望独善其身。”

本报记者获得数据也显示,今年前2月份,上述银行银保代销整体同比增速为-12%,其全国32家分公司中,只有6家为正增长,分别为重庆、四川、云南、天津、江苏、湖北等地分公司,其余26家分公司均为负增长,负增长超过40%的分公司达10家,负增长超过50%的分公司达6家,有2家负增长超过70%,1家负增长接近80%。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大部分险企银保新单规模保费大幅下降之时,也有险企仍出现快速增长。业内人士表示,监管收紧中短存续期产品,但并非杜绝销售,每个公司都会保留一定额度,只是不同险企策略有所不同。1月份银保新单规模保费增速高的险企基本仍然是以中短存续期产品为主;出现负增长的险企,尤其是负增长严重的险企,基本全面转型期交。

得个险者得全局

引人注意的是,在行业银保出现普遍负增长得同时,几家以个险渠道为主的大型险企保费却出现同比正增长。例如,平安人寿、太平洋人寿、新华人寿1月份原保费同比分别增长21.47%、24.44%、9.95%。

具体看,新华保险此前主动进行保费结构转型,2017年放弃了银保趸交部分,并加大个险渠道建设及期交业务,今年为新华保险转型收获期。太平洋人寿1月份实现保费502亿元,同比增24.44%,超出市场预期。

事实上,从寿险公司的保费构成来看,原保费=新单保费+续期保费,而新单保费=趸交保费+期交保费,也就是说,新单期交保费会成为来年续期业务的源泉,而续期保费则是衡量险企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但由于期交保费较难在银保渠道销售,往往依赖于个险渠道。而银保渠道往往较为容易销售趸交产品,趸交产品适用于高风险的理财型保险或短期保险产品,而期交则更适合低风险的传统寿险产品。

虽然适合在银保渠道销售的趸交产品能给保险公司带来短期高额利润,“然而银保渠道主销的趸交业务占比过大会积聚给付风险,由于缺乏持续的现金流入,导致内含价值偏低,业务结构失衡。加之理财型业务更为激进,手续费高企,对公司业务几乎没有贡献。”东北证券研报认为,得个险者得全局。

(责任编辑:魏京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