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降准会来吗?央行7100亿巨量投放 背后信息量很大

中新经纬客户端6月11日电 (董湘依) 6月以来,央行累计释放7100亿元流动性,维持市场流动性充裕。与此同时,全球进入新一轮宽松周期的苗头日益凸显,随着全球14家央行宣布降息,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鸽派”,关于国内降息、降准的预期再度升温。在半年末流动性收紧的情况下,央行是否会跟随宽松?对于未来中国的货币政策走向,该如何看待?

目前,市场对于央行是否在近期降准看法不一,有观点认为,在全球央行货币政策继续向偏鸽方向转变、部分央行陆续开启降息的背景下,央行大概率会继续下调政策利率,进而引导市场利率下降。不过,有业内人士对中新经纬客户端表示,降准在6月实施的可能性不大,央行仍会运用逆回购或中期借贷便利(MLF)的方式调节流动性,因降准的信号意义过于强烈,而且当前并不具备货币宽松的必要性。

央行上一次宣布定向降准从今年5月15日开始,对聚焦当地、服务县域的中小银行,实行较低的优惠存款准备金率,分三次实施,约有1000家县域农商行可以享受该项优惠政策,释放长期资金约2800亿元。

6月降准会来吗?央行7100亿巨量投放 背后信息量很大

央行资料图。 中新经纬 王潮摄

央行6月已投放7100亿

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

端午小长假后的首个工作日(10日),央行进行3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另有800亿元逆回购到期,实现净回笼500亿元。

6月以来,央行连续四个交易日进行公开市场操作。6月3日、4日、5日,央行分别开展800亿元、600亿元、6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6日,央行又端上了“逆回购+麻辣粉”,即100亿元逆回购和5000亿元MLF。央行在四个交易日内累计释放7100亿元流动性,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考虑到税期将至、地方债发行加速、同业存单到期及传统性季末流动性趋紧等因素,6月流动性压力不容小觑。6月共有近1.2万亿元逆回购和MLF(中期借贷便利)到期,仅低于今年1月份的1.23万亿。此外,同业存单市场也约有1.73万亿元到期规模。

近期,金融监管层多次发声传递稳市场信号,对于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担忧,央行于近日表态称“已作充分准备”。

6月2日,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人民银行对6月份影响流动性的各类因素已作了全面估计和充分准备,将根据市场资金供求情况灵活开展公开市场逆回购和中期借贷便利操作,6月17日第二次实施对中小银行实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还将释放约1000亿元长期资金,有效充实中小银行半年末的流动性。

值得注意的是,近一段时间,金融委、央行、银保监会轮番密集表态,目前,中小银行整体没有出现异常,流动性较为充足,各项流动性指标整体处于正常水平。央行则表示,将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并对中小银行提供定向流动性支持。

三大机构重磅发声被市场视作一种积极信号,即当前中小银行风险完全可控,监管层将进一步稳定市场信心,维护同业业务的稳定开展,更好地支持中小银行健康可持续发展。

6月8日至9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出席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时表示,中国宏观政策空间充足,政策工具箱丰富,有能力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另外,易纲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如果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中国有足够的政策空间来应对,包括调整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有分析称,在海外货币政策继续偏鸽、部分央行开启降息周期的外部环境下,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利率工具可以更加灵活,长期来看,降准的概率有所提升。

6月降准会来吗?央行7100亿巨量投放 背后信息量很大

资料图。 中新经纬摄

全球央行转鸽信号显现

中国央行何时降准

从全球央行整体表现来看,新一轮宽松周期的迹象日益凸显。上周,继澳洲央行三年来首次降息后,印度央行也宣布今年的第三次降息,今年以来,全球已有14家央行宣布降息。而市场对于美联储将会采取降息的预期也正在逐渐增强。

事实上,近期降息的信号已出现在一些美联储官员的表态中。6月4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并不确定贸易摩擦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必要时将采取适当政策支撑经济增长,而这一表态被市场解读为美联储对降息政策持开放态度。

随后,美联储副主席克拉里达也提及在经济增长或通胀低于预期时美联储将采取适当政策。市场普遍预计年内有2-3次降息,年内至少降息一次的概率甚至上升到了 98%。

北京时间6月7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5月非农就业人口仅增加7.5万人,与此前预期数据相差10万人之多。市场分析人士指出,疲弱的经济数据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对美联储年内降息的预期,如果劳动力市场和其他指标进一步释放疲软信号,那么美联储将不得不考虑通过降息来提振经济扩张。

美联储的政策意图一直左右全球市场,当美联储暂停加息步伐而转向宽松时,全球各大经济体不得不改变策略。在全球央行货币政策继续向偏鸽方向转变的背景下,中国央行会不会跟随全球货币政策趋势进行降准、降息操作呢?

西南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杨业伟认为,随着外部不稳定性上升和内需走弱,国内政策将更为宽松。公开市场资金在6、7月集中到期,预计央行将在6月再度降准,而在外部利率普遍下行环境下,不排除央行进一步降低银行间利率,以及降低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可能。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央行在流动性管理方面的政策储备非常充足。目前降准仍有空间。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固定收益研究员明明分析认为,6月货币政策短期面临资金到期压力,长期面临继续降低融资成本、稳经济的目标,货币政策将边际转松。随着经济放缓和全球货币政策转松,适当下调政策利率,配合稳杠杆政策可以更好地稳定经济和提高经济质量。

明明认为,长期来看,中国可以适当跟随全球货币政策降低政策利率,也可以考虑进一步下调TMLF利率实现降低小微企业信贷综合融资成本目标。

6月降准会来吗?央行7100亿巨量投放 背后信息量很大

资料图。中新经纬 张义华摄

也有声音认为目前没有降息或降准的必要。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采访时表示,“6月份降准的可能性较小,央行更希望通过灵活调整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或MLF利率来引导整个市场利率的下降。而一般情况下,直接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可能性不大。”

在董希淼看来,“降准释放的信号意义过于强烈”,等于向市场传递货币政策宽松的信号。但事实上,目前并不具备货币宽松的必要性。“一季度全社会的杠杆率上升比较明显,结构性去杠杆的任务仍然很重。”他说。

如果此时全面放宽货币政策,无疑意味着去杠杆的成果大打折扣。董希淼认为,比定向降准更重要的是建立中小银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框架,同时,更应该关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利率市场化改革。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认为,从各个角度比较,我国的利率水平相对而言依然较高。利率比较高,意味着在货币政策上拥有相对更大的空间,但是有空间不一定意味着要大力度使用。因为借鉴日本量化宽松的失败经验以及过去货币超发的教训,相信本轮货币政策会更加稳健。既然财政减税降费仍有空间,那就没有必要再走大水漫灌的老路。

至于央行下一次降准的时机,董希淼认为,有可能等到二季度经济数据公布以后,才会适时考虑是否降准。半年末往往也是流动性收紧的时候,因此长远来看,央行不是没有降准的可能性。(中新经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