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A股历史几次科技股大行情,除了一地鸡毛,何在?科技股从来不是价值投资的最佳选择。科技股绝大部分时候只适合投机,在赢家通吃的背景下,科技股的长期投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但依然有众多的跟随者。
本周市场继续缩量震荡,指数在回补了2870点缺口后反身上攻了2900点,创业板依然是市场中最强,对于科技股的偏爱和一致性使得市场渐渐形成了“唯科技股论”的氛围。
回顾A股历史几次科技股大行情,似乎都发生在经济偏弱、宏观上需要突围、市场需要热情的尴尬时期,1999年519行情在大洋彼岸的科技热潮带动下,一批科技概念股应运而生,综艺股份、梅林股份、海虹控股,几十个涨停板至今还历历在目,现在看这些公司的科技属性,根本就是一个笑话;2015年创业板牛市,指数从585点一路高歌猛进,来到4000点,中青宝、暴风科技、全通教育、乐视网,五年后看这些企业,除了一地鸡毛,何在?
对于科技振兴的国策,我们从来不曾怀疑,科技是技术更替和效率提升的最大引擎。但从投资来说,科技从来不是价值投资的典范。过去50年,美国科技股表现优异,但无论是巴菲特、彼得林奇还是邓普顿、安东尼波顿,对科技股都表现得更为谨慎。为什么呢?难道科技股是投资大师们的盲区?
我感觉科技股从来不是价值投资的最佳选择,主要思考有以下几点:
首先,科技的突变性。从PC时代到互联网,再到智联网,每次技术更迭都是跨时代的飞跃,一次技术的创新往往使得原有的领先者一朝之间优势全无,想想这几年的IBM,包括百度在当下的尴尬。
其次,艰难的选择。投资最重要的就是确定性,而新技术广阔的前景与行业的散乱往往使得赢家选择极其艰难。如前几年漫布市场的共享单车,红黄绿车的竞争,最终是赢家通吃,而投资者一旦选错将是分文全无。再比如,前年由于苹果没有采用蓝宝石屏,而致使合作商蓝宝石公司GTAT直接申请破产。
最后,就是高估值。不确定性与高估值使得他们往往不再具有性价比。
前段时间看到一种提法,叫
“狗科技”,就是说三岁的狗相当于三十岁的人,一个两岁的互联网企业就相当于一个二十岁的传统行业,其变化之快让人感叹,其衰落之快也更让人惊叹。
聊了很多,其实我只是想说,科技股绝大部分时候只适合投机,在赢家通吃的背景下,科技股的长期投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它那光彩的外衣和绚丽的题材依然让很多投资者趋之若鹜,成长的故事被一次又一次的财报证伪,但依然有众多的跟随者,我们除了感叹外也无所适从。
(作者为国泰君安上海研究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