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缺陷、流产、早产……高龄女性怀孕风险大!这5大事项一定要注意

审阅者: 周明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如果你怀孕了,而且超过 35 岁。那么,你和宝宝可能比年轻的准妈妈们面临更多的风险。

你出现怀孕并发症以及宝宝患上遗传疾病的风险都会增大。医生会仔细监测你的怀孕情况。

但不要让年龄困扰到你。如果你经常去看医生并照顾好自己,你很有可能会保持健康,并生下健康的宝宝。

同时,你还要记住:如果你的筛查测试结果不正常,不要惊慌。这些测试只是表明可能存在问题。

一、 35 岁以上怀孕的风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先天缺陷

高龄女性生下患有唐氏综合症等染色体疾病的宝宝的几率更大。

25 岁女性生下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宝宝的几率约为 1/1250;对于 35 岁的女性而言,该风险增加到 1/400;对于 45 岁的女性而言,该风险增加到 1/30。

2、流产

流产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你在 35~40 岁时,流产风险约为 20%;到 45 岁时,该风险为 50%。

先天缺陷、流产、早产……高龄女性怀孕风险大!这5大事项一定要注意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3、高血压和糖尿病

由于年龄问题,你可能更容易在怀孕期间,患上高血压或糖尿病。

这些情况可能会导致流产、胎儿生长不良或出生并发症等问题。

4、胎盘问题

胎盘全部或部分盖住子宫颈时,会发生前置胎盘。这可能造成分娩期间的严重出血。

如果你超出 40 岁,你患胎盘疾病的几率是 20 多岁女性的 3 倍。

5、早产和低出生体重

早产和低出生体重:高龄女性更有可能在 37 周整周龄之前早产。

因此,高龄母亲生下的婴儿出生时体重不足 5 斤的风险很大。

6、控制风险

虽然这些风险是真实存在的,但你可以通过适当的产前护理,控制其中的许多风险。

比如,基因无法改变,但可以进行基因筛查和测试,以了解宝宝在出生前是否有问题。

医生可能会建议你提前咨询一下遗传咨询师。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顾虑,在进行任何测试之前一定要告诉医生。

二、35 岁及 35 岁以上的女性,要接受哪些产前检查?

1、超声波检查

孕妇需接受一系列产前测试,包括血液测试、血糖(葡萄糖)监测和超声波检查。

如果你出现双胎妊娠高风险且超过 35 岁,你可能会被介绍到一个母胎医学专家处,进行高水平的超声波检查。

超声波检查有时可以检测到遗传问题的软指标。

出现这些指标并不意味着宝宝一定有问题,但意味着你需要接受进一步的测试来确定。

此外,由于年龄问题,你可能还需要接受其他测试,来监测你和宝宝的健康状况。测试可能包括以下几种。

2、颈部透明膜筛查

在你怀孕的前 3 个月,医生可能会进行一项特殊的超声波检查和血液测试,以检测某些出生缺陷标记和检查宝宝颈部的厚度。综合结果可以判断宝宝是否有出现唐氏综合征、18- 三体综合征和其他染色体疾病的风险。

3、四重标记筛选

在怀孕的第 2~3 个月,医生可能会进行血液测试,以检查有无唐氏综合征以及脊柱裂和无脑畸形等神经管缺陷。

先天缺陷、流产、早产……高龄女性怀孕风险大!这5大事项一定要注意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三、以上测试结果不正常该怎么办?

如果以上测试结果正常,你可能会决定不接受进一步的检查,并相信宝宝没有神经管缺陷或遗传疾病。

但如果这些测试的结果有问题,或者你想知道宝宝是否正常,医生可能会建议你进行诊断测试。

其中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羊膜穿刺术

在羊膜穿刺术中,医生将一根非常细的针插入你的腹部,抽取一小份羊水和细胞样本,以供在实验室中进行研究。

羊膜穿刺术可以检测到许多出生缺陷。羊膜穿刺术通常在怀孕 16 周后进行。

2、绒毛膜取样

在绒毛膜取样中,医生从胎盘中抽取一小部分细胞样本,并对其进行遗传疾病检测。

该项怀孕检查通常比羊膜穿刺术要早进行。

四、咨询测试的风险和好处

请记住,这些测试并非毫无风险。在接受任何测试前,向医生咨询测试的风险和好处,以及最适合你的测试方案。

五、高龄准妈妈的自我保健技巧

怀孕对身体健康的需求增加。而且年龄越大,这些需求越大。要保持你和宝宝的健康,要特别照顾好自己。

尽早及定期进行产前护理。

每天服用含有 0.4 毫克叶酸的产前维生素。

保证健康均衡的饮食。避免过多摄入热量,平均体重的女性每天只需多摄入 300 卡路里的热量。

保持健康的体重。如果在怀孕前你的体重正常,怀孕期间的体重应该增加约 22~26 斤。

如果在怀孕前你的体重超标,在怀孕期间可能只能增加 10~20 斤。

按照医生的指导定期锻炼。

不要吸烟、喝酒或吸毒。

向医生询问关于在怀孕期间,可以安全服用的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以及草药。

尽量减少压力,并保证充足的睡眠。

先天缺陷、流产、早产……高龄女性怀孕风险大!这5大事项一定要注意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