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电视新闻里看到了救命恩人的模样!”

从2020年2月2日起,一支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皋源为首、28位成员组成的仁济医院援公卫重症团队(“仁济天团”)默默坚守在上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战场”——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简称“上海公卫中心”)A3病区重症监护室。

4月16日凌晨,正在上海公卫中心支援的仁济医院专家朱铭力收到一条短信:“防护服完全遮挡了他的模样,老爸看新闻差点没认出来,救命恩人的模样怎么可以记不清,还好新闻里看到了他清晰的模样。”

发送这条短信的是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老陈的女儿,短信里的“他”,指的是老陈的救命恩人——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皋源主任。

65岁的上海人老陈于2月2日入院后,病情急转直下,依靠ECMO维持了40天后顺利脱机,并于4月15日康复出院。老人回家以后,才在新闻里第一次看清了自己的救命恩人——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皋源主任,以及其团队医生们的模样。

“我在电视新闻里看到了救命恩人的模样!”

作为“仁济天团“的“掌门人”,皋源每天早晚两次带领团队医生入舱查房,观察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由于重症患者的情况瞬息万变,皋源祭出“盯”字诀,一出舱就盯着监护仪,一旦发现患者情况异常,立即向舱内发出指令,有时更是抄起隔离衣就冲进舱内,一次次使患者转危为安。对皋源而言,各类尖端医疗技术早已熟练掌握,如何让这些技术发挥更大作用,使患者获益更多,是他每天都在考虑的问题。一边“摸着石头过河”,探索最佳治疗策略,一边谨慎地“盯”着患者、严厉地“盯”着团队,终于换来一个个危重症患者的康复。

作为CRRT(持续性肾替代治疗)专家,朱铭力主任执掌“容量管理”的“帅印”。对进行CRRT治疗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而言,每日出入量的控制要精确到50毫升。“容量”影响着患者的心脏功能、肺部渗出和肾脏负荷。一边守着血透机,一边盯着集尿袋和监护仪,是朱铭力每天的工作。

作为皋源主任的助手,邢顺鹏副主任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从事重症医学专业10余年的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总能在第一时间发现病情波动的蛛丝马迹。

张志贇医师是重症医学科的“新鲜血液”,毫不含糊地执行上级医生的指令,苦活累活抢着干,半夜值班抢先上,手机在手寸步不离。

冯楠是一名急诊科医生,扎实的内科功底让他迅速融入了重症医学团队。以前掌握的超声技术、内镜技术都有了用武之地,还学到了以前没有接触过的EIT(电阻抗断层成像)、ECMO技术。

怎样使输液泵的衔接更加平稳?怎样使护理交班更加顺畅?护理组长崔顺悦绞尽脑汁,在病床墙面上清清楚楚地罗列着病人的护理要点,避免交班可能出现的纰漏。康复期的患者心情烦躁,她每天8小时陪在床边,嘘寒问暖,喂食喂药,帮助患者渡过难关。郁园丁是一名男护士,8小时一个班,“三班倒”地坚守在患者身边,执行医嘱,护理患者的吃喝拉撒,辛苦不言而喻。

两个多月来,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何征宇主任医师,仁济南院何振洲主任医师、施志强医生、吴卉医生,呼吸科秦慧主任医师,以及护理部何成成、茹倩莹、尹斌诚、张琬千、刘丽娟、徐卉等护士……都曾奋战在上海公卫中心救治患者。如今,危重症患者数量已逐步减少,“仁济天团”的每位成员始终坚持一个信念:疫情不退、我不退!

“我在电视新闻里看到了救命恩人的模样!”

仁济医院支援上海公卫中心医疗队

“我在电视新闻里看到了救命恩人的模样!”

“我在电视新闻里看到了救命恩人的模样!”

“我在电视新闻里看到了救命恩人的模样!”

“我在电视新闻里看到了救命恩人的模样!”

订阅2020全年《大众医学》杂志(挂号寄送),请点下图

“我在电视新闻里看到了救命恩人的模样!”

微信号:popularmedicine

排行榜

  • 日排行
  •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