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传媒中心记者 彭俊勇
“
3月17日下午,天津中医医疗队圆满完成驰援湖北任务,胜利返回天津。在抗疫医疗过程中,75名队员组成的队伍获得了抗疫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为天津医疗卫生系统、为中医赢得了荣誉,成为一张靓丽的抗疫名片。
”
一个多月前,接到国家支援湖北医疗队任务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和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业务骨干,组成国家援鄂抗疫中医医疗队(天津)(也称天津中医医疗队)进驻江夏方舱医院,在张伯礼院士指导下开展诊疗工作。
一个优秀的集体,离不开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整个救治过程中,天津中医医疗队坚守“治疗有力度、护理有温度、防护有制度”三原则,做到了“医护零感染,病人零死亡,病情零转重,出院零复阳,病人零投诉,救治零差错”的六个零!
治疗有力度
医生:进方舱就像听到冲锋号
从天津出发之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赵桂峰和普通人一样,对方舱医院并不了解,但还是第一批进入了江夏方舱医院。
2月14日下午两点,来自天津中医队的赵桂峰、杨松琪、朱家旺三位中医大夫和5名护士,作为第一批成员迈入江夏方舱医院的入口,从那一刻开始,中医队在武汉的战斗正式打响。
第一批进入江夏方舱的三名天津医生
进入方舱之前,医疗队安排大家做过多次演练,但真正踏入的那一刻还是让人不免产生担忧。“就像战士打仗,平时经过无数遍演习,真正上战场前还是会激动和忐忑,但是冲锋号响起之后,你就什么想法都没有了,只想着向前冲。”
当天下午三点刚过,在门口接诊的队员们迎来了第一个患者,“这里头环境好多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赵桂峰仍然记得当时患者的第一句话。“湖北口音挺重的,但你听起来特别的清晰。”这是一名50多岁的男性患者,从江夏区中医院转诊到了方舱。
赵桂峰工作中
方舱第一天,戴着眼镜又戴着护目镜的赵桂峰就碰到了下马威。“主要是不适应工作环境,护目镜上很多的哈气,看不清楚东西,有时候连鼠标都找不着,所以只能是歪着头或者是斜着眼看。”
方舱内的工作繁重紧张,尤其是在全身上下全副武装的情况下,每一个班次下来,赵桂峰和战友们防护服里面都是一身汗。
第3个班的时候,赵桂峰发现自己有了轻微结膜炎状况。医院内当班时,护目镜上面经常会布满雾气,为了减少影响,赵桂峰和队友们在镜片上抹上了碘伏,时间一长碘伏对眼睛产生了刺激。“这样的情况很难避免,发现后就要第一时间处理好。” 赵桂峰说。
赵桂峰为病人诊疗
作为有着多年临床经验的资深医生,最让赵桂峰担心的是病人的心理状态。有患者感染之后,担心被别人嫌弃,也怕传染给别人,总是心事重重。“这种情况我们主要是从专业角度给他讲解:你碰到的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传染病,不要想太多,只要咱做好防护,遵从医生的指导,康复都是没有问题的”。
第一批进舱,最后一批出舱,整个治疗期间,赵桂峰和战友们就像上满的发条,随时以最饱满状态迎接着病人的到来。
护理有温度
护士:看见病人好转 心里就踏实了
出发之前,中医一附属医院护士张会晓的爱人没能赶上送行,身为消防员的丈夫当时正在廊坊值班,狠狠心,张会晓把分别为6岁和仅9个月的两个孩子交给了婆婆照看。
张会晓与家人视频
2013年结婚, 2014年大女儿出生,张会晓和爱人经常属于分居状态,但彼此支持对方的工作。“公公婆婆还有我父母也都特别支持我,出发前就告诉我了,孩子交给他们就放心吧。”带着家人的支持,张会晓和战友们踏上征程。
头一次接触病人,是晚上8点的班,张会晓发现一个年龄和自己差不多的病人一直在咳嗽。“他跟我说他的症状有点严重,还发热,就赶紧给他测体温,通知主管医生,给了药之后病人平静了下来”,因为是头一天入舱,病人当时只有一个水杯,但是刚刚接出的水温度较高,不能立刻喝进嘴。看着病人着急的样子,张会晓让病人躺着休息,自己拿来其他杯子,用两只杯子轮流互倒,让病人很快喝到了温水,再通过给病人物理降温,让病人得到了安心休息。
张会晓在红区内
值守到一半日子的时候,因为病人的一首歌张会晓差点掉了眼泪。“护士,我能唱首歌吗?”“当然可以,你想唱什么?”“《向天再借500年》”“我真的还想再活500年……”唱着唱着,病人的眼睛变得湿润,护目镜后张会晓也留下了眼泪。“我不能让你再活500年,但是这次肺炎我们一定能帮你治好!”
方舱之内,穿着厚厚的防护服、隔离衣会影响行动,但对护士来说,最麻烦的是护目镜起雾影响视线以及戴着三层手套给病人进针。作为小组负责人,工作内容更加繁杂,每个班之后,张会晓都要看医嘱核对医嘱工作,因为盯着电脑屏幕时间比较长,一天天下来张会晓感觉自己变成了斗鸡眼;而给病人取血,平时挺得心应手的事儿,戴着三层手套,对于找血管的感觉以及进针难度都增加了不少。
张会晓
方舱期间,张会晓前后13次进入方舱,每一次出来时面颊都被口罩勒出清晰可见的印迹,每一次防护服内都汗流浃背。但一看到病人好转,张会晓就觉特别踏实。“这么严重的疫情,希望永远都不会发生,但是我们赶上了就一定要做好,不负重托。”
防护有制度
感控:把最亲密的战友看成潜在隐患
“大家记住一句话,在红区期间,最亲密的战友也可能是潜在的隐患!”抗疫期间,中医队领队刘学政反复告诫自己的队员,“一定要防好你的战友”,这件具体的工作,就是由陈艳在内的7名感控人员负责。
出发之前,陈艳的身份是天津中西医结合医院内镜诊疗中心护士长, 在中医医疗队,担任了江夏方舱医院五省市中天津地区感控负责人。
“医护零感染,病人零死亡”出发之前,天津卫健委给医疗队下达了铁律。“我们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的为病人服务,”陈艳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陈艳(右二)与兄弟省市团队在一起
江夏方舱,由天津、河南、江苏、陕西、湖南5支队伍共同负责,陈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其他四支队伍的感控负责人一起,制定共同的防护规范。“所有的队伍,包括其他工作人员都要从我们负责的通道进出,没有统一的标准,乱套了怎么办?”
陈艳工作中
穿衣戴帽,在平时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在红区却是最重要的工作。每当有人进入红区,陈艳和感控同事们,都要紧紧的盯着对方按照规矩分毫不差的做好防护:第一步,先戴帽子和N95口罩,要把所有头发都盖到帽子里,耳朵也护在帽子里,减少耳道暴露的可能,然后穿隔离服,再然后是手套和鞋套;第二步,穿防护服,同时戴第2层手套,然后再穿靴套;第三步开始佩戴护目镜,“全部都穿完,经过我们的一一检查,没有问题了才允许进到红区。”
感控加油
出来时,脱换程序要再来一遍,而且费时还要更多。
繁琐吗?繁琐!严格吗?严格!有必要吗?有,非常有必要,绝对有必要!
正是凭着这种严苛,凭借着把战友当潜在的隐患,绝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工作态度,医疗队队员做到了零感染。“她们下来说,陈老师你在这我特别踏实,觉得特别有安全感,这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鼓励。”陈艳说。
江夏方舱内部
3月10日,武汉传出令人振奋的消息:包括江夏方舱医院在内的所有方舱实现休舱。曾经带给武汉疫情防控转折点的“生命方舟”,完成了阶段性的历史使命。
教患者做八段锦
武汉期间,天津中医国家队与病人、与驻地工作人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句句感激的话语让队员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成为他们战必胜的动力。
队员们给病人过生日
“顶着湿冷你来,我无法迎接;带着阳光你走,我用思念相送。”
3月17日,中医队从武汉回到天津,但队员们与病人的情感没有断,中医前进的脚步没有停!
听说好看的人,都爱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