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健品的争论,从头到尾都从未停止。
有一些人认为:保健品嘛,绝对吃了就有效果啊!什么美白啊、养个好睡眠!
而有些人认为:人把饭吃饱了就好了,还有必要吃保健品嘛,都是坑钱.......
保健品,顾明思议它肯定具有保健功能,能调节人体的机能,但不能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随着大家对健康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保健食品市场空前的火爆,现在的保健品在中国当下已经逐步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而这近几年那些打着养生的幌子的保健品比比皆是,甚至在很多人眼中,这些几乎都成为了“骗智商税”的重灾区,然而这些保健品,是否真的不能完全入了吗?
1000元一瓶神奇水?然而这家公司却卖到了6亿多元
近日,央视报道安徽一家公司打着“1000元一瓶神奇水,从而包治百病”的幌子去进行保健品诈骗,其涉及案件达到6亿多元。
该企业其实就是利用所谓能量水为载体,通过网络拉人头,进行传销。
每一层都在发展下线,最多的发展了204级下线,总参与人数超过了六万人。短短两年时间,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传销网络。
而他们口中所说的所谓“神奇水”,实则只是钾含量高的地下水源。而像他们口中说说能够让人体漂浮,主要是因为水的密度很高。
而治好放牛娃的红斑狼疮以及村里很多人的重病,更是子虚乌有。
保健品,其实也并不是完全没有用
早在2005年7月1日,我国施行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中定义: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而既然国家能够批准生产保健食品,说明这类食品也并不可能完全没有用。
但为何人们对此产生如此大的意见分歧呢?最主要是大家对食品、保健食品以及药品之间区别以及期待不同而导致。
这些保健品,还真有一定用处
若仅仅从膳食营养补充角度来看,若不是可以追求某种所谓功效,这些具有较为普遍适用性的膳食补充剂同样也可以选择:
比如复合维生素微量元素,适合减肥者、素食者、中老年人,又或者孕期或哺乳期者,需要在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选择此类营养添加剂;
又或者维生素D,适合户外活动少者、中老年、绝经后妇女、纯素食者又或者经化验显示维生素D不足者;
而一些每日平均牛奶摄入量尚未达到300ml、中老年人、纯素食者或者经常在外吃饭,又喜欢饮用含有磷酸的碳酸饮料的群体,就得适宜补充钙剂。
保健市场背后火爆背后,实则抓准了消费者“畏惧死亡”心理
由于“大健康”理念兴起,更是推动了保健品市场的开拓,使得保健品的人均支出、消费人群有了显着提升。
“大健康”政策利于行业发展,对照发达国家,我国保健品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孕期保健、美容养颜、运动保健等细分领域机会多,未来增长空间巨大。
总结一下,保健市场的火爆现象背后,是黑心商家牟取暴利的乱象,同时也是对保健食品期望过关,视将保健食品功能等同于药品疗效的消费群体。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想着“给自己身体投点资”,健康、美丽、聪明与长寿的渴望,以及目前医学上对一些慢性难治性疾病的无奈,让人们不断寄托于这些被商家包装的保健品。
近些年一些利益相关集团,更是商业杜撰出一个“亚健康”的代名词,再加上老年人畏惧死亡与疾病,害怕自己会成为孩子或家人的负担,从而成为保健品的积极追求者。
左宗棠曾经说过:滋补究是无益,总要自己加意葆练,庶无他虑。
保健品的泛滥不仅成为了影响大众健康的社会根源,同时也是腐朽文化的一种表现。
而那些恶意坑蒙欺骗老年人的营销人员是否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的父母也陷入此境地,你的内心会是什么样的感受?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通过老年人掉入营销陷阱,做子女的更应该反思,到底为什么父母会相信一个陌生人?自己平时对父母的关心够吗?真正尽到了子女的义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