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强化免疫日,世界卫生组织设立这一节日是为了消灭脊髓灰质炎(俗称为小儿麻痹症)这一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高致残性疾病。
目前,脊髓灰质炎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接种疫苗是唯一有效的预防手段。
· 免疫接种,意义重大 ·
除了脊髓灰质炎,免疫接种还能预防和控制乙肝、结核病、白喉、百日咳、破伤风、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肺炎等多种疾病。疫苗可谓人类最伟大的医学成就之一。通过接种疫苗,全球每年约可挽救300万儿童的生命。
然而,很多人对疫苗接种仍存在很多困惑甚至认识误区。
01
误区一:接种疫苗是儿童的专利,成人不需要
如今,疫苗能预防的疾病已不再局限于传染病,能预防感染性疾病、肿瘤等的疫苗也陆续走进人们的生活,如肺炎球菌疫苗、HPV疫苗等。接种对象也不仅仅是儿童,青少年、女性、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以及哮喘、心脏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均可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疾病。
02
误区二:疫苗不安全,接种后不良反应多
国家一贯重视疫苗的安全性,在其生产、运输和供应方面有一系列法律规范保障,如《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等。同时,卫生行政部门、药物监管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会负责确保预防接种的安全。
预防接种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极低,且大部分不良反应较轻。对于个人来说,应当主动向接种医生说明健康状况,接种后应留观30分钟。
决定是否接种疫苗,应仔细考虑疫苗接种的收益和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强调:“免疫规划疫苗不应有很多禁忌证。常规使用的疫苗,其益处大多显著高于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性,因此应争取一切机会为所有合格的受种者接种疫苗。”
对相关疫苗禁忌证和慎用征的误解可能使受种者丧失接种机会,患上原本可用疫苗预防的疾病。
03
误区三:第二类疫苗是自费且自愿接种,没必要接种
我国《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疫苗分为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第一类疫苗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第二类疫苗由公民自费且自愿接种。
第二类疫苗是对第一类疫苗的重要补充。有些第二类疫苗针对的传染病对人们威胁很大,如流感、水痘、肺炎等。
在特殊情况下,有些第二类疫苗非打不可。比如,一旦被可疑动物咬伤,必须马上接种狂犬病疫苗。
此外,有些第一类疫苗采用减毒的方法制作,而第二类疫苗则使用将病毒完全灭活的工艺,安全性相对高。存在免疫功能不全、先天性疾病的儿童,可选择接种第二类疫苗替代第一类疫苗。
04
误区四:早产、有慢性感染、免疫功能异常等的孩子不能接种疫苗
有早产、患先天性心脏病、肝胆疾病、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道疾病、胃肠病、风湿病、慢性感染、免疫功能异常等情况的孩子是各种感染的高发人群,更需要接种疫苗来预防相应的疾病。
如果没有特定的禁忌证,都应接种疫苗。先天性心脏病、肾病、呼吸道疾病和糖尿病患儿,有必要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免疫功能低下的孩子,接种灭活疫苗是安全的,但产生的免疫反应可能较弱,常常需要加强接种。
接种前需要咨询专业人员,进行风险和益处的综合评估后决定。
05
误区五:接种一次疫苗就不会再患病
首先,患病的原因有很多,而且同样的疾病可能由不同的病原体引发。比如,接种了肺炎球菌疫苗后可以预防大部分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但是对于病毒或支原体引起的肺炎则无能为力。
其次,部分接种率较低的疫苗,在人群中无法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孩子即使接种了疫苗也可能会受到疾病侵袭。比如,几年前接种过水痘疫苗的孩子,如果在接种后缺少外来因素刺激,体内的抗体水平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降低,若学校等人群聚集场所出现小范围流行,需要再接种一剂水痘疫苗。
此外,疫苗接种时间过于久远,免疫程序不规范或极少部分接种者可能在体内无法产生有效抗体等原因,也可能影响免疫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