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塑料成分的人体影响被低估?暴露量或是原以为的44倍

常见塑料成分的人体影响被低估?暴露量或是原以为的44倍

“我们是否对这种化学品的安全性足够谨慎?这项研究带来了严肃的提醒。”

塑料制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矿泉水瓶、食品包装袋、杯子、饭盒……不少塑料产品都含有一种名为双酚A(BPA)的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常规暴露,通常被认为对人体是安全的。但现在,专家们可能要重新审视这一成分和相关材料了。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既往包括美国FDA在内的监管机构所采用的测量方法都存在缺陷,远远低估了BPA的人体暴露程度,人体内的实际BPA水平可能是原来认为的数十倍!

常见塑料成分的人体影响被低估?暴露量或是原以为的44倍

截图来源: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官网

理解这项研究的意义,首先要来看看,为什么需要关注BPA的人体暴露量?

一方面,BPA十分常见,全球每年产量约900万吨,被广泛应用于塑料制品中,塑料饮料品中就很常见。因此,日常人体暴露难以避免。比如,含聚碳酸酯(PC)材质的塑料在加热到约60度时容易释放BPA,而且受材料稳定性的影响,在长期使用后也会出现缓慢分解、释放BPA的现象。

另一方面,既往有动物研究表明,BPA会干扰内分泌系统,包括由雌激素、雄激素、孕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介导的多种生物学途径;胎儿接触BPA与生长、代谢、行为、生殖乃至癌症风险升高有关。

不过,日常生活中的BPA暴露是否会对人体构成健康风险仍然存在争议,尤其是没有得到监管机构指南的证实。比如,FDA通过评估测量人尿液中BPA的研究数据,认为人体接触这一化学物质的日常暴露水平非常低,可以忽略不计。

常见塑料成分的人体影响被低估?暴露量或是原以为的44倍

图片来源:Pixabay

新研究对此提出了挑战。而冲击我们认知的发现,源于一种更精确BPA测量方法。人体对BPA的代谢速度相对较快,因此,要准确评估BPA暴露程度,不仅要评估人体内的BPA含量,还应测量其主要的代谢产物。然而,在过去,由于缺乏相关标准,BPA主要代谢产物的含量难以直接得到准确测定,大多研究都不得不进行间接测量。由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Roy Gerona教授及其团队开发的新方法正式克服了这一点,做到了直接测量BPA代谢产物本身

研究团队比较了新旧两种测量方法分析了39份尿液样本。考虑到对胎儿的潜在影响,以及怀孕带来的生理变化可能会影响BPA代谢,样本中来自29位孕期女性、5位非孕期女性和5位男性。

通过分析孕期女性的样本发现,新的直接方法测量到的BPA含量要高得多,平均值为51.99 ng/ml,是间接法结果(2.77 ng/ml)的19倍,更是美国全国健康与营养检查调查(NHANES)报告的平均值的44倍之多!随着BPA暴露量的增加,两种方法测量结果的差异也更为明显。也就是说,暴露量越大,原方法也低估的越多。分析其他10份样本所观察到的趋势都是一致的。

常见塑料成分的人体影响被低估?暴露量或是原以为的44倍

随着暴露量增加(横坐标),新方法(右图)测量到的人体BPA含量越明显高于旧方法(左图)(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论文通讯作者,华盛顿州立大学BPA专家Patricia Hunt教授表示:“我们是否对这种化学品的安全性足够谨慎?这项研究带来了严肃的提醒。监管机构对BPA的规范监管,可能是基于不准确的测量结果。”

这一发现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我们对BPA的了解。Gerona教授指出:“NHANES用间接方法测量的影响内分泌的化学物质,不止BPA这一种。如果我们的发现对BPA来说是确有其事,那么,用相似方法测量的其他化学物质的人体暴露程度可能也被低估了。

目前,研究团队还正在利用新方法测量其他适用的化学物质的人体暴露情况,比如许多化妆品和肥皂中含有的苯甲酸酯、苯酮、三氯生等,以及玩具、食品包装和个人护理产品中常见的塑化剂邻苯二甲酸盐。

常见塑料成分的人体影响被低估?暴露量或是原以为的44倍

图片来源:Pexles

当然,仅凭一项研究还难以颠覆现有监管标准,更高的暴露剂量意味着什么也还没有答案。我们需要更多研究来重现、验证这个问题。Gerona教授表示,“我希望这项研究将引起人们对BPA测量方法的关注,希望更多专家和实验团队对此进行更仔细地独立评估。”

在更进一步的科学验证前,我们能做到的是在现有指导下正确使用塑料制品。一般塑料容器的底部都回有一个三角形的可回收标识和数字,不妨留意并牢记:

常见塑料成分的人体影响被低估?暴露量或是原以为的44倍

图片来源:Pixabay

(1)1号塑料(PET)常用作矿泉水瓶、饮料瓶材料,不可盛装热水,不可加热,循环使用不可超过10个月;

(2)2号塑料(高密度聚乙烯,HDPE)常用作药瓶、洗护用品容器材料,不可盛装食品,不可循环使用;

(3)3号塑料(PVC)常用作雨衣、建材、非食品用容器等材料,不可盛装食品,不可循环使用,加热会有有毒气体产生;

(4)4号塑料(低密度聚乙烯,LDPE)常用作保鲜膜、塑料膜材料,不可加热;

(5)5号塑料(PP)常用作水桶、食品用容器材料,可微波炉加热,可循环使用;

(6)6号塑料(PS)常用作建材、玩具、碗装泡面盒、快餐盒等材料,不可微波炉加热,不可盛装橙汁等酸性饮料;

(7)7号塑料包含种类繁多,具体情况还需参考进一步说明,其中聚碳酸酯(PC)常用作水壶、奶瓶材料,不可加热。

(塑料制品标识知识分享自:阳光照一照,塑料变燃料:这种催化剂可以变废为宝)

参考资料(可上下滑动查看)

[1] Roy Gerona,et al.,(2019). BPA: have flawed analytical techniques compromised risk assessments?.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10.1016/S2213-8587(19)30381-X

[2] Study finds BPA levels in humans dramatically underestimated. Retrieved Dec 10,2019,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9-12/wsu-sfb120319.php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点“在看”,分享医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