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年轻时都期待心动的感觉,但有时候,胸口的“小鹿乱撞”不一定是好事,特别是当老人遇到时,危险也随之而来……
76岁老人
一分钟“心动”二百次晕了过去
76岁的胡阿姨,平日身体还算硬朗,买菜做饭家务活都一肩挑,也从来不做体检。但随着年纪增大,身体也开始报警,有时候爬楼都喘气。
一年前,胡阿姨在医院体检时查出了很多老人都有的“三高”(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平时,她在家里也经常会感到胸闷,并且发作越来越频繁。
每次发作,胡阿姨总是满头大汗、脸色苍白,也没有力气说话。儿子很快发现问题,劝她去医院,但她总认为自己没事,挺一挺就好了,找个地方坐下来缓缓,所幸都能“挺”过来。
这一天,一家人在吃晚饭时,胡阿姨又出现了似曾相识的难受感觉,气喘、头晕、胸闷并伴有胸痛症状。
但这一次,她没能像以往一样“挺”过去,而是晕了过去,出现了休克!
儿子儿媳一顿手忙脚乱,将她送往医院抢救,心电图检查后确诊:心房颤动(房颤),最长R-R间期达到2.6秒,最快的频率达到了180~200多次/分钟。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发作时真是太难受了,我再也不想‘体验’了。”经过抢救以后,胡阿姨心律基本恢复正常,苏醒以后也意识到了病情的严重性。虽然一直住院观察,但胡阿姨想起来就会后怕,生怕哪天再次复发。
为了不再遇到这样的“憋死”状况,胡女士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房颤病情总算得到了控制。
房颤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老年病”
都说“心动”是年轻时候多,但有时却是老人的专利。
目前,我国≥35岁居民的心房颤动患病率为0.71%[1],而到了60岁以后患病率急剧上升,8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发病率接近8%[2]。房颤的平均发病年龄约74岁,因其在老年群体中更加常见,算是一个“老年病”。
其实,房颤顾名思义,就是心房颤动,在发病后会出现很多不良后果。比如,最为常见的就是心律失常,并且伴有其他并发症[3]。
正常人心跳在60~100次/分之间,就像拳头一样非常有节奏地握紧、松开;但发生房颤时,心脏处于激动状态,内部“电路”出现问题,跳动频率极不规则,能够达到180次/分~200次/分,近似于蠕动……
为什么一定要控制心脏跳动的节律呢?
因为心室是心脏射血最主要的部分,如果心房跳太快引起心室跳太快,心室的射血功能就减弱甚至丧失。这就会导致胡阿姨出现的低血压、晕厥等症状了。
多看医典:房颤为什么是“老年病”
“心动”的原因到底是啥?
大难不死,胡阿姨很庆幸自己捡回一条命。但尽管确诊了房颤,却还是不清楚自己发病的原因。
房颤发生的机制,医学上曾有过很多研究假说,包括“折返”和“驱动”两大类,但目前为止仍没有确切答案。
不过,现在已知常见的病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肺动脉栓塞等。
显然,胡阿姨有“三高”问题,平时又不喜欢出门运动,属于老年“宅女”。因此,年纪一大,身体各种状况也慢慢出来,多种原因合并成为导致房颤的罪魁祸首。
除此之外,如果平时有酗酒的习惯,或者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下,也很可能会导致房颤问题出现。同时,严重感染、水电解质紊乱也和房颤关系密切。
一旦老人有以上习惯或疾病,就会大大增加房颤的可能性。因此,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作息习惯,对房颤的预防与控制就格外重要了。
不同的房颤有哪些不同的表现?
其实,在人体出现房颤以后,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常见的表现就有:
图片来源:腾讯医典
(1)心悸。心跳加快、心脏跳动紊乱,或者容易出现劳累、疲乏等状态。
(2)眩晕。天旋地转、面色发白,出冷汗等。
(3)胸部不适。胸口压迫、疼痛或者其他不舒服的表现。
(4)气短。在轻度活动甚至休息状态下,呼吸都较为困难,心跳快而不规则。[4]
目前,医学界对于房颤分类尚未得出一致结果。
通常,根据房颤出现后持续的时间分类,即永久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阵发性房颤。
永久性房颤,是在转复后24小时内复发甚至无法转复的病症;
持续性房颤,发病时间通常在7天以上,可通过电击或药物方式转复;
阵发性房颤,则是7天内可以自行实现转复。
怎样躲开这可怕的“心动”袭击?
房颤已经不罕见。在中国,每5个卒中病人,就有1个是房颤。
值得一提的是,有研究显示,心脏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引发脑卒中概率是正常人的5.6倍,而心脏瓣膜病的房颤导致脑卒中发生的概率高出更多,是正常人的17.6倍,且脑卒中的后果十分严重,可能存在性命之忧[4]。
而老人要想避开这种“心动”的突然袭击,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戒烟戒酒,规律饮食与作息。
其中,部分病情重的患者还应避免食用含咖啡因的食物,包括可乐、咖啡以及浓茶和特殊的非处方药品等。
如果患者出现感冒、咳嗽等症状,也需要在医嘱下选择、服用药物,避免加重房颤病情,否则也会大大增加脑卒中概率。
最后,房颤的预防其实也很简单,送大家下面四句话:
科学运动休息好,
控制饮食搭配全,
出现房颤莫慌张,
及时就医早治疗。
多看医典:老年人如何与房颤和平共处
参考文献
[1] 胡盛寿,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概要. 中国循环杂志,2019,34(3): 209-220.
[2] 周自强,胡大一,陈捷等.《中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4.
[3] 赵璐露,华宝桐,陈丽玲,蒲里津,代荣俗,徐永玄,郭涛,赵玲.高频右心房起搏建立犬心房颤动模型和植入式心电监测器的评估[J/OL].中国比较医学杂志:1-9[2019-09-07].
[4] 赵耀.心房颤动消融术后三个月内房性心律失常发生与远期成功率的关系[J].临床研究,2019,27(09):51-53.
*本文图片来源为腾讯医典插图、站酷海洛。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