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下午,威马汽车CEO沈晖发微博称,电动车的下一个赛道必然是中级车,并提出中级车在空间、续航、安全、座舱、智驾等几方面需要定义的产品数据。
威马汽车官方数据显示,5月交付量达3240辆,1至5月累计交付量为1.8万辆,同比增长86.6%。
数据显示,全力追赶的威马,离造车新势力“蔚小理”的差距仍然不小。当然,威马汽车并不会就此“认命”。
每日商业报道(www.bizvcw.com)6月1日,在上海宣布复工复产的这天,威马汽车(以下简称威马)的名字赫然出现在港交所新一批IPO申请的名单上,海通国际、招银国际及中银国际为其保荐人,这是继威马科创板IPO失利后的二次行动。
造车新势力“四小龙”将要在港股团聚,但今时不同往日,业内渐渐传出威马掉队的消息。那么,这次赴港上市能帮助威马实现翻盘吗?
掉队造车新势力
2015年成立的威马汽车,已累计融资12轮,总融资额达到350亿元。威马在2020年9月的100亿元C+融资,创下了造车新势力史上最大的单轮融资纪录。
威马背后齐聚的投资方阵容也非常豪华,包括国投资本、五矿集团等国企资本,也有上海国资、湖南衡阳国资等地方政府投资机构。不仅如此,还可以找到百度、腾讯以及李嘉诚家族、何鸿燊家族等港资。
彼时的威马风光无限,背负资本的众多期许。可如今的威马日子却不太好过,曾经的“四小龙”也变成了如今的“蔚小理”。
而上市也把威马的困窘摆在了明面。从营收来看,2019年四家造车新势力都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威马17.62亿元的数据虽位列第三,但远高于当初只有2.84亿元的理想,想象空间和发展潜力还很大。
但三年时间拉开了威马同“蔚小理”之间的差距。2021年理想汽车270.10亿元的营收位列第二,蔚来实现361.36亿元的营收,小鹏实现了209.88亿元的收入。威马47.43亿元的营收同“蔚小理”相比着实有些寒酸。
不仅如此,威马的亏损也在持续扩大,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40.44亿元、42.25亿元和53.63亿元。于威马而言,何时能摆脱亏损魔咒仍不得而知。
据招股书显示,2021年威马的汽车销量为4.42万辆。而“蔚小理”分别卖出与9.14万辆、9.82万辆和9.14万辆。
此外,威马的负债也足够大,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威马的借款总额分别为24.2亿元、64.1亿元和99.5亿元。这样的负债规模,偿还的利息也是不小的。
经营成本高企
制造企业的亏损,往往是成本高造成的。威马的销售成本则由2019年的27.89亿元增加37.5%至2020年的38.35亿元,并由2020年增加74.5%至2021年的66.90亿元。
威马在招股书中表示,销售成本的增加主要由于电动汽车销量增加,自身需要大量资金采购足够的重要原材料及部件。仅在2021年,所用原材料及耗材就有52.97亿元,占比79.2%。
由于威马采用的是传统的授权经销商模式,这种模式就需要在收入中扣除经销商返利等结果。2021年返利和补贴就高达16亿元,占到营收比例34.1%,成本代价高昂。
据统计,截至2021年12月31日,威马汽车已建成由621家合作伙伴门店组成的销售与服务网络,包括中国211个城市的397个威马体验馆(提供车辆展示而非销售)、180个威马用户中心及44个威马星创中心。
这样的运作模式使得很多经销商赚到了更多差价,而最后买单的都是消费者,并且进一步压缩了威马的利润空间。
造车新势力的研发投入是其成败的关键之一。据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威马的研发投入分别为8.93亿元、9.92亿元和9.81亿元,占营收比例50.7%、37.1%及20.7%。与“蔚小理”的45.9亿元、41.1亿元和32.9亿元相比差距,并不在一个档次。
并且,威马在冲刺科创板失败后,就包含了研发投入低、科技属性不足等原因。亏损加剧,资金不足,研发投入不够……身处不进则退的境况,威马掉队论无疑是成立的。
自燃、纠纷、锁电,问题不少
据报道,2022年1月,威马爆发了“锁电”事件,上百名威马车主联名向威马汽车发出律师函。多位车主反映威马汽车在经过保养升级后就出现了电池续航能力缩减、充电速度慢等问题。对此,车主们怀疑威马进行了“锁电”操作。因此,威马还登上了2022年广东省的315晚会。
近几年来,造车新势力的产品自燃现象屡见曝光。威马频频发生的自燃事件或许是“锁电”行为的导火索。事实上,无论是“蔚小理”还是特斯拉,都没有躲过纯电动车的自燃事故,在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技术都还处于成长期。
在激烈的竞争中,及时解决核心部件的质量问题是领先的关键。毕竟,若因此遭受消费者的投诉不仅会失去积累的用户群,还会有损品牌形象。
雪上加霜的是,吉利集团以侵犯商业秘密为由,向上海高院提起诉讼,并索赔21亿元。招股书披露,威马汽车作为被告与吉利集团存在若干正在进行的诉讼。其中,在一项向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中,吉利控股集团公司对威马汽车及旗下四家子公司提起诉讼,控告对方侵害商业机密,并索赔21亿元(商业秘密纠纷)。
尽管威马投资人实力强大,而上市已经迫在眉睫,但是上市≠上岸,威马目前的状况确实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