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朵财经
近年来的李书福,越来越叫人看不懂,本以为造飞行汽车就是他“敢想敢干”的极限,然而转眼又传来了吉利造火箭(其实是造卫星、买火箭)的消息。
从放牛到造火箭,李书福这一生不断地在造新鲜玩意儿,然而尽管吉利确实吃到了汽车红利,李书福的造物梦却无一不沦为事实上的模仿,就连火箭计划,也被评价为“像素级模仿特斯拉”。
有人说李书福是实干家,有人说李书福是梦想家,纵观李书福这一生,确乎是一个不知道上限为何物的人,连准生证都没有的时候他就敢吆喝汽车制造技术都是公开的,并无门槛可言。他也确实创造了一系列的奇迹。
然而吉利“放卫星”还是令人不得不质疑,在汽车基本盘、吉利全球化等核心业务及愿景都显得岌岌可危的当下,李书福复刻马斯克的步伐,是不是应该缓一缓?
1
奇迹和坑
李书福曾经说过:制造业赚不了快钱,但实实在在干也饿不死,一些实体企业为了赚快钱,赶热潮,造概念,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李书福告诫的对象里,不知道有没有他自己,也许是包括的。但另一个问题值得探究,对李书福自己而言,“实实在在干实业”的界限在哪里?
在李书福的概念里,大约没有什么是自己想制造而造不出来的。
李书福从牛背上下来后,干过建材,造过电冰箱配件、电冰箱、摩托车、汽车、新能源汽车、飞行汽车、高速列车、智能手表,现在又在造卫星。
回看李书福的半生,会发现他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永远在制造自己当下的条件还够不到的东西,不管是80年代在校办工厂里办车间,还是90年代联合一些小老板在准生证都没有的时候造汽车,亦或是资本市场上蛇吞象般收购沃尔沃,李书福的人生轨迹堪称奇迹,奇迹正是一个又一个不可能造就的。
按照这个模式发展下去,李书福也许有一天会踌躇满志地宣布吉利要攻克可控核聚变,反正这玩意儿的技术原理也是现成的。
李书福从收购沃尔沃一役开始就成了政府和银行的宠儿,资本面前几乎世上一切都披靡,但对于一个企业的领头人而言,“没有什么不可能”固然是带领企业创造奇迹的精神底色,也有可能成为带领企业踏坑的诱因。
2
进军火箭产业,月薪5万招总师
吉利的最新创举是进军火箭产业。
3月,台州吉利卫星项目正式启动,吉利科技集团下属公司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自主设计完成的首发两颗低轨卫星目前已通过各项鉴定试验与测试,预计将于2020年内完成发射。
而4月17日,SugarDesign(微博ID)发布了一张吉利公开招聘火箭总师的截图。
继而吉利汽车副总裁杨学良回应该微博“招火箭总师,欢迎报名,简历投@吉利招聘。
然而吉利招聘的火箭总师月薪只有5万,这过低的薪酬被人批评为“吉利很明显是想高仿。”
仿的是谁?舆论认为是特斯拉,是马斯克充满想象力的星链计划。
在李书福的概念里,自动驾驶也许只是路途上的一颗小石头,无非撒钱就能解决,软件层面先不提,起码卫星火箭什么的,马斯克造得,我造不得?
然而特斯拉是车企中研发成本最高的,历年来研发成本都在100亿上下,但吉利在这方面撒钱却撒得很实际,过去10年,吉利的研发投入仅为23.22亿元,平均每年占营收比重仅为0.56%。
吉利确实是不可多得的民族企业,但是在科技维度上的创新并非其强项,到了卫星火箭的层面上,不再是一台车床就能对国外先进技术进行仿制的阶段,那么吉利要想完成自己的自动驾驶之梦,不管是靠自研还是靠拿来主义,巨额的投入总是免不了的。
吉利今后会舍得在研发上实行一年顶过去十年的巨额投入吗?同样是屡屡语出惊人的企业家,李书福在研发上有任正非的魄力吗?
打个问号,且行且看。
不过杨学良是澄清了吉利“造火箭”的误会的,在那则新闻发酵后,杨学良解释,火箭总师的工作是用于未来吉利自动驾驶团队的卫星技术储备,未来主要负责吉利全球未来出行星座系统的组建与运维。
新能源汽车圈子这些年来早已证明,马斯克创造的那些热点,并不好追。吉利的“5万月薪火箭总师”成为笑柄只是众多笑柄之中的一例。
3
2020年,吉利能完成90%新能源化吗
奔驰去年秋天宣布,2030年实现50%销量电气化,这被外界评价为“激进调整”。而更早一些的2018,奔驰宣布过2022年所有生产线新能源化。
这里面不知道有吉利施加的多少影响,但收购了戴姆勒相关股权之后的吉利在电气化的表态方面远比奔驰更加激进。
2018年,李书福就表示,“吉利正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到2020年,90%以上的吉利汽车都是新能源汽车。”
当时汽车圈子一片哗然,大家说这压根不可能,吉利官方还强项辩驳说其实吉利早就在做电气化的准备了blabla……
人们有点不敢争辩了,就算是梦话,但梦话的讲述者毕竟是一直创造奇迹的李书福不是嘛。
但根据公开销量信息,2019年,吉利累计销量1,361,560辆,完成了年度销量目标,其中新能源车2019年全年销量113,067辆,同比增长66.5%。
这个销量占比是多少呢?8.3%。
目前看来,吉利要完成2020年90%销量新能源化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自斩传统汽车生产线,不惜放弃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来强令生产和推广吉利新能源。
否则就算是吉利出现一夕之间将吉利新能源制造水准突升到世界第一等的神仙,神仙也无法在一年中改变吉利在消费者心中的定位,定位在那,又何谈销量?
特斯拉、比亚迪乃至诸多造车新势力,从基因上就是新能源车,不存在“转型”一说。
但吉利的传统汽车生产线非常庞大,这本身不是坏事,转型有条不紊可以慢慢转,中国市场那么大,没有人逼迫吉利必须在2年内成功转型新能源。
奈何李书福是造梦者,惊人的口号一喊,似乎市场都能随自己的决心而动。
这其实很唯心。
当然,如果真的不惜一切代价,通向目标的路总会近一些,但吉利不复是当年弱小的吉利,就算李书福说过自己大不了回家种田,但上市公司又岂能完全纵容哪怕是董事长的任性?
惯性,巨大的惯性。
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惯性。
说到这里,又得提一下吉利的研发投入。
为了省成本,吉利是在帝豪燃油车的基础上打造新能源车的。
资源的投入跟不上,能换来8.3%的新能源销量占比,已经不错了。
老款吉利帝豪EV350工信部续航里程300km。 实际上,冬天开空调只能跑150km左右。
汽油车型直接爆改新能源,导致EV350成了新能源车中的小短腿,这情况并不罕见。而口碑将反过来影响销量,补贴退坡之后,吉利新能源转型之路也许将更加坎坷。
对于现在的吉利来说,更重要的其实是保住基本盘,吉利历年来热衷于资本运作,但研发投入严重不足,这在市场上行期间并不影响吉利的扩张,但吉利帝豪系列在过去几年中已经逐渐失去了爆款规模扩张的爆发力,在如今车市下坡的情况下,吉利的爆款也难以避免销量下滑,吉利的全球化同样面临经济衰退情况下市场萎缩的危机。
李书福曾经在自述中说过:“汽车一定会电动化、智能化,一定会成为智能空间移动终端,一定会帮助主人解决更多的困难和问题;一定会垂直起降,自由飞行在江河山川、城市乡村;一定会成为主人的秘书、保镖,为主人赚钱,帮主人消费,逗主人高兴,与主人聊天,保主人平安,帮助主人增长知识;一定会自己去清洗、保养等等。但是,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加大科技投入,发扬科学精神,不断累积基础数据,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不断培养研发人才,不断提高研发能力,不断实践总结与优化系统规划,从根本上掌控核心科技,必须形成线上线下两方面的智能优势,缺一不可。”
可以看出,这是李书福的梦,但在汽车基本盘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也许吉利无法破釜沉舟,毕竟巨资买来的飞行汽车已经成了屠龙之技,前车之鉴不远,吉利卫星火箭式的星辰大海计划是否也该缓一缓脚步?
注:关于吉利的研发投入,财报上显示的与吉利官方宣称的数字历来并不统一,李书福还曾称吉利有二万全球工程师,每年研发投入数百亿。吉利副总裁李东辉说过吉利研发投入每年5-7%。这些说法都和财报相差甚远。
未计入资本的研发投入只有吉利自己知道是多少,本文只能采取计入财报的公开数据。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