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蔓延之下全球资本市场进入避险模式

疫情蔓延之下全球资本市场进入避险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将传导至金融领域。尽管央行提到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业风险总体仍处于可控的范围,但不得不考虑的是,中小企业经营的压力和房地产行业面临的困难会首先在非银金融领域集聚。作为影子银行代表的信托行业将面临政策和市场两方面的压力,成为金融风险的高发地带。

随着金融领域监管加强和“开前门、堵后门”的稳杠杆政策持续,过去以通道业务和非标业务为主的信托行业面临转型的压力。在“去通道,控地产”的信托监管思路下,信托资产管理规模已经呈现下降的趋势。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受托资产余额21.99万亿元,环比下降2.39%,下降的速度也在增大。行业放缓的趋势在今年初进一步加速。普益标准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1月,共有62家信托公司发行了1572款集合信托产品,环比降幅为39.93%;共募集资金923.68亿元,环比减少704.24亿元,降幅为43.26%。

由于金融政策和房地产政策的原因,大量的非标存量资产的风险集中在了信托行业。从信托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来看,无论项目个数方面还是资金规模方面,2019年信托公司业务风险呈明显放大趋势。截至2019年3季度末,信托风险项目1305个,风险项目资金规模为4611.36亿元,较第二季度增长33.7%;与2018年同期相比,2019年第三季度信托风险项目个数增速超过50%;而风险项目资金规模增长了113.5%。整体来看,在强监管的政策措施下,信托资产风险率持续推高,去年3季度末风险率增至2.10%,较去年1季度末提升了0.84个百分点,高于银行业的平均不良资产率。有分析认为,即使没有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在整体信托资产规模缩减的情况下,信托行业的风险还是会进一步提升。

从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来看,整体信托行业的转型导致了两级分化的现象,让处于行业下端的风险进一步暴露。例如,处于困境中的安信信托在公告中表示,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末,安信信托管理的信托产品到期的项目87个,金额230亿元,其中正常兑付的58个,金额65亿元;到期未清算的信托项目29个,金额165亿元。这意味着安信信托面临着巨大的不良资产的风险。这些风险由于属于表外资产,更形成了金融业的隐性不稳定因素。

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预计会对信托行业形成双重的打击,信托存续项目的潜在风险首当其冲。以地产信托为例,目前各大机构皆在对存量地产项目进行排查,主要考察房企的经营性现金流延续程度、存续债务偿还能力等指标。从房企角度看,房地产企业可能会面临两三个月没有业绩的情况,资金链紧张程度和资金需求都比较大,甚至有一些中小房企正在面临破产的压力。这将导致更大的房地产信托风险暴露。近期中诚信托发布研究报告称,本次疫情将给房地产、政信、小微金融等信托业务重点领域带来较大影响,可能会提升存续信托项目的潜在风险。从区域来看,此次疫情严重的地区是近年来信托公司开展房地产业务的重要区域,存续的房地产信托项目回款情况以及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状况不容乐观。同时,政信信托的风险在于部分近期到期的项目可能存在兑付压力。部分疫情较重的区域财政可能面临较大压力,影响区域还款能力。更有分析指出,从业务开展方面,信托公司房地产、政信等项目短期内可能面临停摆的风险。

同时,短期内信托公司转型展业将会受到疫情的影响,行业整体业绩水平将承受更大压力。当然,疫情结束后,信托公司的发展仍有转机,预计除传统房地产市场有一定反弹外,与基建相关的旧城改造、城市更新力度将加大。其次是市场调整中的投资并购机遇以及结构优化中的资产证券化机遇都有发展的空间。但在强监管趋势下,2020年的房地产信托业务仍难以撑起整个信托行业,而业务转型仍需时间,可能面临远水难解近渴的困境。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从信托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虽然信托业在政策引导下努力回归本源和推动创新,但在市场压力和疫情打击下存在风险集中爆发的可能。这是当前金融业面临的重大风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