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 远
大家是否有注意到,如今,首发申请企业在临门一脚之际,被按下“暂停键”的数量越来越多。据统计,自去年10月份新一届发审委履职后,先后已有26家首发申请企业遭暂缓表决或取消审核。
综合来看,IPO申请企业取消审核的原因不外乎两种:第一种情况是企业尚有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核查,比如原本将于7月10日上会的浙江绍兴瑞丰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7月3日上会的青岛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第二种情况是企业申请撤回申报材料,比如原本将于7月5日上会的积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5月22日上会的浙江泰坦股份有限公司等。
上述两种情况中,第一种情况一般后续会继续上会接受审核。至于最终是否能获得通过并顺利登陆A股市场,还是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但总体来看,这类企业获得通过的几率相对较大,比如,7月17日过会的北京宇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此前就有过“取消审核”的经历。
至于第二种情况,则是要暂时与IPO说“再见”了,前面提到的浙江泰坦股份有限公司,出现在了“终止审查”名单中。
笔者认为,IPO申请企业在上会前夕被按下“暂停键”的数量增多,一个重要原因是发审委对于IPO的审核愈发严格,切实把好市场准入关,为资本市场输送符合要求的优秀企业,促进市场健康、有序、稳定发展。这是对资本市场负责、对所有市场参与者负责的重要体现。
其实,不光是被按下“暂停键”的企业数量增多,被否企业的数量也大幅增加。统计显示,自新一届发审委履职以来,已有79家企业遭到否决,通过审核的仅为114家。
有分析认为,自新一届发审委成立并履职以来,不仅提高了对业绩标准、持续性等方面的关注度,更对规范性问题、内控、信披乃至环保等各方面进行了严格审核,这不仅使当下IPO过会率偏低,出现多起“临门取消”现象也可以预见。
另一个原因,与今年2月份证监会上市部发布的一则问答不无关系。
证监会称,将区分交易类型,对标的资产曾申报IPO被否决的重组项目加强监管:对于重组上市类交易(俗称借壳上市),企业在IPO被否决后至少应运行3年才可筹划重组上市;对于不构成重组上市的其他交易,将加强信息披露监管,重点关注IPO被否的具体原因及整改情况、相关财务数据及经营情况与IPO申报时相比是否发生重大变动及原因等情况。
可以肯定的是,监管层严控IPO被否项目绕道重组问题,一方面是让符合标准的企业可以IPO尽快上市,另一方面让质量相对来说不够优质的企业知难而退,撤回IPO资料或走并购重组道路,这样既可以解决“堰塞湖”问题,也提升了上市企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