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人士表示,从7月份审核数据看,稳定健康的发审节奏正在逐步建立
本报记者 左永刚
7月31日,证监会发审委召开两场发审会,审核3家IPO企业,其中2家成功过会。至此,整个7月份发审委审核19家IPO企业(不包括取消审核企业),13家成功过会,过会率约为68%。在19家企业中,有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上会,5家被否,2家成功过会,过会率仅为28.57%。
中信建投执行委员会委员、保荐业务负责人刘乃生7月31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7月份上会的IPO企业数量有所增多,表面上看过会率有一定提高,但个人觉得并不意味着出现了什么明显的变化,这仍是大发审委常态化IPO审核的具体体现。短周期过会率略高一些,只能说明近期IPO企业比较符合条件,在法律、财务、内部治理等层面的规范性比较高。”
“短期过会率上升不能证实IPO过会加速,短期波动属于正常现象。” 刘乃生表示。
另有市场人士分析称,自大发审委开始工作以来,尤其是今年3月份以来,券商不断总结和提炼大发审委审核关注重点,以此为基础,保荐IPO项目质量正在得到普遍提升,这意味着IPO项目进入自主提升阶段。
《证券日报》记者6月份获悉,监管层正系统地总结多年积累的审核经验,完善发行审核的关注要点和标准,待成熟后将以适当形式对市场公布。
“7月份以来,发审委审核有所提速,从月度数据比较来看,每周上会企业由原来的预计安排2家至3家增至5家,审核通过率也达到68%,这意味着稳定健康的发审节奏正在逐步建立。”川财证券研究所所长陈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
“这一现象说明IPO审核的内外部环境均在转好,IPO‘堰塞湖’现象正在得到有效缓解,一个相对健康的融资环境逐步建立。”陈雳表示,从内部环境看,新发审委在专业人才配备、任期等方面进行了微调,匹配更加特色和更加复杂的上市公司融资需求,保证了审核速度和审核质量;从外部环境看,严格的监管制度和阶段性的低通过率在施行初期倒逼企业重新进行自查,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提交IPO材料的企业平均水平有所提高,反过来对发审委而言,其发审效率也会有所提高。
“在审核企业进度和数量都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不变的是从严的、全面的、综合的审核标准。这是在整个资本市场严监管、防风险、鼓励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的大环境下做出的必然选择。”陈雳表示,发审委通过完善机制,对财务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拟上市公司进行严格考察,对质量高的则加快上市节奏,通过守好资本市场入口,有效提升A股市场直接融资的规模和质量。
陈雳建议,拟IPO企业首先应做好自查工作,确认自身经营财务指标满足上市的基本要求,经营理念和持续经营战略符合国家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选择勤勉尽责的规模券商进行材料准备和上市辅导等筹备工作,进一步完善自身各项指标,在自身质量过硬和专业金融中介机构的辅佐下,争取缩短上市筹备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