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停IPO发审会不是暂停IPO

股市下行趋势下,IPO(新股首发)的一举一动又惹人注目起来。

上周五证监会表示,按照既定的工作计划,“下周拟集中组织发审委委员就积极支持上市公司再融资相关事宜开展调研,没有IPO发审会安排。”不到百字的新闻发布引发了市场的诸多联想,不少声音认为“IPO发审都找借口不做安排了,IPO要停了”。

实际上这是对监管安排的误读,IPO仍在常态化发行,上周五晚间还有2家过会企业拿到了9亿元左右的融资额度,IPO并没有叫停,即便本周证监会不安排发审会,在IPO排队序列里的30家已过会尚未拿到批文的企业仍可以按计划、有节奏地拿到新股入场券,短暂暂停一周发审并不会对新股常态化发行造成影响。

那么,坚持IPO常态化发行是否意味着监管对市场行情不管不顾呢?这种说法也站不住脚。受中外经济因素等方面影响,股市震荡下行,连续两三个月,监管层随着市场的动态变化,减少了IPO批文下发数量,融资额也大幅降低。一方面是监管政策及新股改革创新步伐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以应对我国资本市场不够成熟、一些体制机制性问题仍待解决、一些投资理念仍待革新的旧疾;另一方面,能够安抚投资者情绪,避免二级市场出现更大的非理性波动。

这是监管层根据A股实际情况做出的合理修正。但值得注意的是,市场走弱,放缓IPO可行,但暂停IPO却不可取。历史上A股有9次暂停IPO的经历,都是基于市场普遍的心理预期而做出的政策操作。每次市场产生较大波动,投资者都希望监管层停止IPO以帮助稳定市场,从而将IPO视为维稳的工具,而不是发挥其本身具有的主要功能。表面来看,可能暂时性解决了“阵痛”,但实际上并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会产生新问题,日积月累,数百家排队等待上市的企业形成IPO堰塞湖,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独特的“风景”。

过去几年,A股用了太多的尝试和改革才让IPO堰塞湖退潮,切不可再重回老路再陷怪圈。实际上,不少投资者闻IPO色变,更多的是心理惯性,莫名坚守着放开IPO就等同于大盘抽血的认知,殊不知,当前的IPO早已不同以往,屡遭市场诟病的“高发行价、高发行市盈率、超高的募集资金”现象几近消失,严把质量关的IPO审核方式,谨防“病从口入”,对募资额的限制也让融资渠道更加规范。市场在改革在变化,制度在不断成熟,对于新股发行节奏调整应理性看待。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暂停一周审核的原因是发审委将对再融资事宜展开调研,结合着近期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政策的松绑,可以看出监管层有意在提高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方面进行探索,这倒是个关键信号,相关政策有可能做出宽松调整,值得市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