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审委"IPO审核挖细节 "瑕疵"企业难逃法眼

安 宁

自“大发审委”10月17日首次“开工”以来,两周的时间,共审核了19家公司的首发申请,其中,3家被否,2家暂缓表决,14家获得通过,通过率为73.68%,明显低于前9个月80.99%的通过率。笔者认为,两周的审核通过率虽然不能说明全部,但从长期来看,“大发审委”的成立不仅将会大大提高审核效率,而且还将全面细化审核过程,“瑕疵”企业将无处遁形。

众所周知,发审委制度是提高发行审核工作公信力和专业水平的重要制度安排,被业内称为IPO第一道关的“守门人”。而作为中国新股发行中最为核心的制度设计,发审委制度在过去的24年中扮演着举足轻重又富有争议的角色,监管层也多次表态并调整、改进现有的发审制度,发审制度自成立至今曾经历四轮变革和修改。而不断变革和修改的最终目的就是保持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今年7月7日,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发行审核委员会办法》(简称《办法》),提出将主板发审委与创业板发审委合并。《办法》规定发审委委员为66名,部分发审委委员可以为专职。发审委委员由证监会的专业人员和证监会外的有关专家组成。此外,按照发审委选聘、运行、监察相分离的原则,证监会新设立了发审委遴选委员会、发行审核监察委员会,强化发审委制度运行的监督管理。

9月30日,证监会发布《关于聘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第十七届发行审核委员会委员的公告》,正式聘任63人为证监会第十七届发行审核委员会委员。其中,专职委员42人,兼职委员21人。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表示,将主板发审委与创业板发审委合并,有利于统一审核理念和审核标准,优化配置行政资源,提高发行审核效率,也有利于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企业登陆创业板市场或其自主选择的主板(含中小板)市场。

从“大发审委”这两周审核的19家公司来看,审核趋严的标准没有变,但审核的关注点已有了新的变化。

“大发审委”在审核过程中更关注细节问题,重点关注发行人持续盈利能力、财务数据真实性、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内控制度、募投项目等方面情况,而这些问题也是当前市场对新股的集中关注点。其中,持续盈利能力是必问项,关联交易是被询问最多的问题。每一家上会企业的问询问题都在4个-5个大类,其中还包含不少相关问题,发审委和发行人一问一答式的问询,多则13个-14个,少则7个-8个。

笔者相信,在“大发审委”深挖细节的审核风格下,部分心存侥幸的拟IPO企业将无处遁形,资本市场也将会注入更多健康有活力的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