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第五届“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峰会(ASRIF)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峰会以“高质量建设空中丝绸之路、高能级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围绕民航业复苏、区域开放合作、智慧民航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等进行议题设计。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注意到,中国民用航空局原副局长董志毅在发表主旨演讲时提及,民航在助力“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中,仍存在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航线网络覆盖不足、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等问题。
在董志毅看来,航线网络的互联互通是即时的,产业贸易的共商合作才是长效的。未来应支持民航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机场、空管机务维修等项目建设;鼓励企业深耕共建国家市场;提高航权、时刻、空域等资源配置效率;鼓励中外航空公司增加国际航班,引导航权、时刻、空域等资源向国际航空枢纽和关键通道集聚。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目前国际和地区航线旅客量尚未恢复到2019年的30%
回顾建设“空中丝绸之路”期间民航业的突破与发展,董志毅介绍,自2017年以来,中国民航业已实现了“硬联通”“软联通”及“心联通”三大联通,新增颁证运输机场30个,全国运输机场已达255个,机场总容量超过15亿人次;与103个共建国家签署双边航空运输协定,今年上半年与47个共建国家通航,往返共建国家航班总量约占中国国际航班总量的76%;面向共建国家举办各类航空专业培训近30个。
目前,建设“空中丝绸之路”的国内外环境如何?董志毅分析道,国际形势方面,逆全球化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导致国际贸易和投资萎缩。同时,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格局等正面临深刻调整;加上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加快实施,国际民航竞争格局正加快演化,使得我国民航高质量发展外部环境复杂多变。
从国内环境看,一方面,民航运输生产快速恢复,2023上半年总周转量达531.3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2.84亿人次、货邮运输量327.6万吨,三大指标分别达到2019年同期的84.6%、88.2%和93.1%。但另一方面,目前国际和地区航线旅客量尚未恢复到2019年的30%,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因素叠加影响。
在此背景下,董志毅直言,民航助力“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仍有诸多问题待解。具体来看,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当前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对滞后,无法满足航空运输发展需求。此外,航线网络覆盖不足的问题也仍困扰着不少地区,尤其是偏远及经济发展较弱的国家和地区,缺乏直达航班和可靠的运输服务。
从产业贸易合作的角度看,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积极性是关键。董志毅认为,除了聚焦国家重大工程,在项目、技术、装备、产业、贸易等领域,对内加强面向共建国家的引资引智,对外引导民航技术装备服务管理、品牌标准走出去也至关重要。
谈及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董志毅透露,由于一些国家和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低,运输的相关策略比较谨慎,配套设备设施建设开始得较为缓慢,相关领域专家也相对缺乏。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基础牢固的现代“空中丝路”
面对上述问题,民航业该如何闯关,打造基础牢固的现代“空中丝路”?
董志毅提出,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可从优化互联互通布局、扩大民航对外开放、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统筹等环节入手,持续增强国内枢纽机场集疏、转运及辐射带动能力。同时加强顶层设计,将民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合作纳入与相关共建国家的合作文件,引导民航运输技术装备、服务管理、品牌标准走出去;鼓励企业深耕共建国家市场;提高航权、时刻、空域等资源配置效率。
解决了基础设施问题,供给又该如何提高?从织密航线网络的角度出发,董志毅提出进一步推动与共建国家之间的国际航空运输市场开放,鼓励中外航空公司增加国际航班,引导航权、时刻、空域等资源向国际航空枢纽和关键通道集聚。此外,董志毅还认为,可以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沿线共建国家为重点,着力提升直航比例和航线覆盖率、辐射力,积极推动开辟面向非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等地区共建国家的航线;鼓励航空运输企业加大面向共建国家的航线运力投放,通过代码共享、投资并购等方式拓展国际市场。
在董志毅看来,航线网络的互联互通是即时的,产业贸易的共商合作才是长效的。未来应支持民航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机场、空管机务维修等项目建设,参与重点共建国家机场、航空产业园区的经营管理;加强民航技术领域合作、加强与共建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探索开展民航技术双向转移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