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楼市“冷暖”:线上卖房成开发商自救主战场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楼市“冷暖”:线上卖房成开发商自救主战场

中新网杭州2月24日电(记者 胡亦心

黄慧)“客户远程下单了伦敦的好房子,感谢客户的信任。”日前,一位置业顾问在朋友圈发布了最新“战果”。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如其来,让线下楼市销售戛然而止,线上买房线上下单成为全新的“购房模式”。预期中的“小阳春”,切换成了各大房企的线上促销混战。

“线上卖房”成开发商自救主战场

2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月70个大中城市价格变动情况。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孔鹏认为,1月房地产市场保持总体平稳态势。

从杭州数据来看,1月杭州新房、二手房价格均出现上涨。其中新房价格环比上涨0.3%,同比上涨5%;二手房价格环比上涨0.1%,同比上涨3%。

不可置否的是,进入2月后,这场疫情确实让线下楼市“冰封”。

2月13日,恒大集团开启“网上购房”。2月16日,恒大宣布启动其“历史上力度最大的一次优惠让利”:2020年2月18日至2月29日期间,全国在售楼盘,包括公寓和写字楼,可享受7.5折优惠;3月1日至3月31日期间,可享受7.8折优惠。

疫情下,恒大集团用“线上认购+优惠政策”率先加热市场,抢收客户。恒大副总裁刘雪飞此前对外表示,2月13日—2月18日,客户通过网上销售共认购68019套房屋。按此估算,到2月29日,网上认购将达到15万套。

恒大的促销只是当下开发商促销的冰山一角。“无理由退房”“意向金与优惠捆绑”“补偿差价”……各大房企纷纷以各种形式推出促销活动。

此前只是作为营销辅助手段的线上售房,如今成了开发商“自救”的主战场。值得关注是,短短几天,各大房企的“线上卖房”风生水起,花样颇多,如官方APP、微信小程序、电商平台等方式组合而成的“线上售楼处”,VR售楼部等。

借助直播和VR技术,阿里拍卖、淘宝直播推出“云卖房”。

数据显示,全国近百个城市的5000多位房地产置业顾问已来到淘宝直播“云卖房”。天南海北的“卖房小哥”都变身淘宝主播:有在样板间唱歌、健身的;有一手拿户型图、一手抱小狗卖萌的;有专业讲解、热情互动的……

阿里拍卖工作人员张聪表示:“从看房、咨询再到交易,全程都能在家完成。”

“以前总觉得,几百上千万的房子,顾客不去看一眼始终不会放心下单,但线上销售的效果比我们预想中要好。”一位置业代表告诉记者,虽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线下销售,但之前只有这条路的时候,我们也只能积极尝试,也因此实现了一定的成交。

“线上售房更像是‘安慰剂’,是开发商望不要断掉市场和客户的关注度所采取的一种无可奈何的举措。”浙报传媒地产研究院院长丁建刚评价,单从目前技术手段来说,线上通常只能了解个别信息,不动产的购买,通常还是要对项目样板房的实地踏勘,反复比较才能完成。“线上大部分人还是看个热闹。”

“城市治理能力”或成考量因素

2月17日,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发布《关于积极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做好房地产市场销售工作的通知》,就疫情期间房地产销售出台实施细则。

“冰封”了近一个月的杭州楼市,开始慢慢“解封”。

“我们现在基本采用‘预约制’,如果没有提早联系置业顾问,一般‘主动上门’的客户都会被劝回,留下电话,约好时间再来。”一位置业顾问说,因为疫情防控,部分置业顾问还未返岗,到岗的置业顾问也实行轮岗制,一天接待能力有限,而且样板房一次只能进一组客人,需要统筹安排。

面对杭州楼市未来走向,多位房地产行业人士表达了乐观态度。

“疫情下,杭州的表现是加分的,执政能力也点赞,再加上2022亚运的利好预期,对购房者的吸引力会加强。”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而对于近期房企的操作,一位置业顾问预计,三四月份很可能出现扎堆开盘、扎堆优惠的现象。“二月份没有完成的销售指标,三四月份肯定要补回来,会采取一定以价换量的手段。”

也有业内人士分析,目前,杭州楼市还远没到需要“救市”的程度,以政府当前出台的相关政策来看,没有松动的迹象。

如2月11日,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出台的10条稳企业措施中,涵盖要素保障、审批服务、履约监管、企业减负等多个开发商关心的问题。

又如2月14日,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的支持企业发展18条措施中,也针对性提出支持企业复工复产、降成本降租金降缴存比例等措施。

“这些政策主要针对的还是疫情带来的工期延迟、交付延迟以及土地款延迟等问题,是不可抗力原因下的技术性措施,并没有放松房地产调控。”该业内人士表示。

“房地产是否来到最佳窗口期,完全取决于买方的市场信心,而市场信心的恢复,长远来看是取决于执政公信力的提升和社会治理能力的进步。”丁建刚说,疫情可能会改变人们的信心和价值观,未来人们会把城市治理能力、社会危机处理能力作为指标放入城市性价比中,综合考量。

对于杭州市是否会出台相关救市政策,丁建刚判断,当前房地产的形势还比较严峻,各地目前还在调研过程中,理论上各地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以应对当前局面。